史德信 王元
淅川县在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淅川的实践和遇到的问题,对于做好县域金融服务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现将我们调研的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淅川县金融扶贫工作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淅川县用好用活金融扶贫相关政策,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对脱贫攻坚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
一是有效落实扶贫贷款优惠政策。中央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淅川县扶贫贷款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目前县农信社已获得5亿元扶贫再贷款,2018年新申请的2亿元也已获批,成为发放扶贫贷款主要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农信社和农行因新增存贷比等指标达标,还享受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释放可贷资金1亿多元。由省扶贫搬迁投资公司统贷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4425万元已拨入农发行淅川支行,有待在项目建设中使用。
二是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扶贫贷款模式。县政府与农信社、农行和邮储银行签订协议,开展“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的扶贫贷款,收到较好效果。截至2018年6月底,全县各类扶贫贷款已发放8.58亿元,惠及贫困户2.27万户。除贫困户直接贷款模式外,河南省还探索由带贫企业享受基准利率和财政贴息2个百分点政策,然后每年给每户贫困户3000元分红,并从流转土地、就业等方面支持贫困户脱贫,淅川县在此模式下推出了光伏贷、金银花贷、软籽石榴贷等特色扶贫产业贷。截至2018年6月底,发放产业贷和带贫企业贷款7.6亿元,规模和效果比贫困户直接贷款更大。
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在河南省农信担保和再担保集团的支持下,淅川县建立了针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由县财政出资设立的风险补偿金、银行、省农信担保、省再担保“四方共担”扶贫贷款的实际风险损失,对贫困户直接贷款按3∶1∶4∶2的比例分担,对带贫企业贷款按3∶2∶3∶2的比例分担。
四是建立农户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有效缓解了扶贫信贷和普惠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项工作分批推进,首批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二批涵盖非贫困户,目前全县已有近14万农户完成信用评级,农户有信率达92%,贫困户有信率达95%。
五是延伸金融扶贫服务触角。政府方面,在全县15个乡镇和490个行政村设立乡镇金融服务站和村级金融服务部,可以接收贫困户的扶贫贷款申请,并代为递交至合作银行。金融机构方面,以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主,以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惠农支付服务点及流动银行车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淅川县金融扶贫工作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一些贫困户用扶贫贷款发展起了养殖业,顺利实现脱贫;光伏产业贷不仅使1.57万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还带动相关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1万元。总的看,金融扶贫使当地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后劲。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扶贫面临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淅川县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脱贫攻坚方面仍面临一些障碍,其中不少属于县域特别是贫困县的共性问题,需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共同努力推动解决。
一是金融扶贫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效率有待提升。比如,县农发行2017年8月就收到了省级拨付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但目前资金尚未使用。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采取省级统借后拨付县级使用的方式,贷款发放时间与各贫困县搬迁项目实际建设进度难以很好匹配;另一方面,县级相关主体间的沟通衔接也不够顺畅。(www.xing528.com)
二是大银行“抽水机”效应明显。截至2018年6月底,淅川县各项贷款余额119亿元,存贷比仅为50.6%。拉低存贷比的主要是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存贷比相对较高,比如有两家分别达到68.7%和64.3%。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反映,造成自身贷款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是贷款审批权限由上级行掌握,基层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造成企业申贷耗时长,加之基层行信贷人员无权却要担责,放贷积极性不高。
三是担保机制运行缺乏可持续性。淅川县早在2009年就以财政出资为主设立了融资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但由于代偿后以诉讼追回代偿损失遭遇执行难,以及银行强扣担保公司保证金,导致担保公司运营难以为继。此外,有的地方出台政策,明确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偿本级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的信用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和补充风险准备金,但此项政策未充分落实。
四是金融生态状况不容乐观。据反映,当前银行体系征信信息、工商税务法院判决信息、地方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等都互不连通,给金融机构使用信用信息带来困难。在社会信用体系不能产生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各类主体不同程度存在诚信缺失问题。银行方面,骗收、停贷等时有发生,如2014年淅川某家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债务违约,涉及十几家银行,部分债权银行因此联合将淅川县列为高风险地区,“一刀切”停贷。企业方面,转移资产、恶意逃废债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企业甚至在“不守信”上攀比,有还款能力的也“跟风”欠贷欠息。此外,淅川县企业间互保联保较为普遍,互保圈出现信用违约连锁反应,造成行业性信用违约或大额信用违约的事件时有发生。
五是地方潜在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作为县域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方性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不良率高的问题。地方性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既直接影响地区金融风险状况,也制约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同时,基层金融监管力量薄弱问题突出,对风险防范化解十分不利;县级金融办同样缺编制、缺专业人才,不得不借调人民银行和银监办人员开展风险处置工作。
三、改进金融服务和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解决淅川县等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中的问题,应更多使用结构性政策。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金融监管,加快融资担保和社会信用等体系建设,并不断优化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生态,逐步形成金融、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政策落实的相关机制。对各类已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基层实际获得政策支持、使用政策性贷款资金等情况,并根据实际在操作层面适当改进,既要避免政策落实不及时影响扶贫工作进展,又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增强政策效应。
二是推动基层信贷扩权。要求大型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放权,赋予一线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强化分支机构信贷人员激励。适当调整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监管指标,对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银行分支机构,设定存贷比下限监管指标,限制抽走金融资源的机构在本地吸储。提高贫困地区县级银行分支机构支农支小贷款相关监管指标的权重,促进信贷结构向更有利于全面脱贫的方向调整。进一步落实扶贫贷款、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等的不良容忍度和尽职免责要求。
三是加快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发挥好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作用,研究直接惠及贫困地区的运用方式,确保贫困地区切实获得政策性资源。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风险准备金持续补充机制,保障担保机构的运营能力。
四是优化信用环境。在政府部门间信用信息连通共享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规范的第三方征信服务。鼓励地方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改善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支持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的地方继续探索将农户信用档案与扶贫贷款、普惠金融服务紧密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并对相关经验做法加以复制推广。对贫困地区探索信用体系建设适当给予支持。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对有发展潜力、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组织债权人共同协商、实施必要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困,降低信用风险和债权人整体损失。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贷款近两年增加较快,要在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的同时,探索多方面加强风险监管。尽快增加基层银监办、金融办等机构编制,适当调度人民银行、银监办等专业监管力量,充实地方的金融风险监控和处置力量,强化基层金融风险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