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又称库存控制,指的是对库存物料的进货与使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库存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如何确定订货方式、订货数量和订货时间。过去,企业库存量过多,对企业而言,这可能是生产能力较强的一个证明,但是现在,企业对库存量控制和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成本最小化,甚至零库存,而过分强调降低库存的水平又会使企业因为货源短缺而产生短缺成本。因此,实施良好的库存管理,保持合理库存量,对于一个企业的资金周转、经营成本控制和最终利润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库存是企业生产运作及供应链管理全过程的“无缝连接器”。
(一)库存管理的主要内容
库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顾客服务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库存物资数量、订货方式和订货时间,减少存货资金的占用,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库存管理不同于仓库管理,它是与库存物料计划和控制相关的所有业务的管理。它不仅应该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还应该控制库存量,加速库存周转,降低库存总成本。库存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订货点。
订货点是指库存量降至某一数值时,应该立即下达采购命令的界限。订货点必须把握得当:过早订货,会造成企业库存增加,导致企业的库存成本及其空间利用成本增加;过晚订购,则会造成缺货,迫使企业生产流程中断或丢失客户,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力。因此,订货点的把握非常重要。
2.订货量。
订货量是指企业到达订货点时应该采购的货物数量。恰当的订货量才能满足企业库存量的基准,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订货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或订货费用的增加。
3.库存量的极限。
考虑库存量的范围时,往往最低库存量和最高库存量都需要确定。最低库存量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自身状况调研之后制定的某一库存商品能够维持需求的最低库存数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防止库存过多,对各种货品都设置了一个最高的库存水平,这个库存水平就是最高库存量,企业将其作为内部库存控制的一个警戒指标。
我们通常又根据最低库存量是不是临界值将其分为理想最低库存量和实际最低库存量两种。实际最低库存量是理想最低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之和。安全库存量是指企业为了防范仓库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在设计实际库存量时设置的一个超出理想最低库存量的数值。
4.平均库存量。
平均库存量是指在某一周期(一年或一个季度)内库存量的平均数,是库存管理中的重要概念。由于进货次数和出库量的不同,平均库存量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一次进货,每次等量等时出库。由于出库的数量及间隔时间相等,所以实际库存量呈阶梯形下降,库存量与时间的曲线近似一条下降的直线,直线下方的三角形面积就是这段时期的库存量。因而,平均库存量为进货量的一半。
(2)多次等量进货,依次等量出库。一次到货后,依次等量出库,库存量逐渐下降;当库存量为零时又有一批新货入库,库存量又升到最高。这样循环往复使实际库存量呈多次性上升,每次又呈阶梯形下降。若将阶梯形折线化为近似直线进行分析,平均库存量同样等于每次进货量的一半。
(二)库存管理的控制方法
1.ABC分类法和CVA库存管理法。
(1)ABC分类法和CVA库存管理法的概念。ABC分类法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首创,又叫帕累托分析法。该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分清主次,识别出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对事物影响较小的次要因素。按照事物的主次关系,可以将其分为A、B、C三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BC分类法也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迪基将ABC分类法用于库存管理,投入更多的力量解决那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少数事务。
CVA库存管理法又称为CVA关键因素分析法。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和ABC分类法相似,但它比ABC分类法的分类更具目的性。CVA库存管理法根据某一关键因素将货物分成3~5类,高优先级的货物要得到更多的重视。有时,这两种方式也会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ABC分类法具有严格的操作步骤,只有按照下列步骤操作,才能实现有效的库存管理。
①收集数据,如商品名称、规格、年需求(出库、销售)量、物料单价等。
②统计汇总,按价值高低进行排序。主要计算商品种数(库存单元数)的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商品总价值及各种商品占总价值的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③编制ABC分类表。(www.xing528.com)
④绘制ABC分类图,按标准进行分类。A类商品品种占10%~20%,资金占60%~80%;C类商品品种占50%~70%,资金占5%~15%;B类商品品种占20%~30%,资金占15%~35%。
⑤针对三类商品,确定重点管理方式。A类商品实行重点管理,严加控制,如缩短周期,保持较小库存;C类商品进行粗放管理,稍加控制;B类商品则介于A类与C类之间,实行适中控制。
(2)ABC分类法的局限性。由于现代连锁企业本身对配送需求的一系列特殊性,如批量小、种类多,特别是生鲜商品种类多、配送频次高、信息处理量大、紧迫性强、时效性要求高等,使ABC分类法等一些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
①不适应商品配送范围较广的要求。以连锁超市为例,其商品种类广泛,对于存储条件的要求差别极大。例如,生鲜蔬菜对于存储的要求主要是保鲜,家用电器对于存储的要求则主要是防潮,玻璃器皿、瓷器等日常用品的要求主要是防震,巧克力等零食则对存储地的温度和湿度有较高的要求,等等。
②不适应商品个性化加工的要求。很多商品都要求物流配送部门或第三方公司可以提供随时随地进行加工且保鲜保量的服务。例如,蔬菜类企业可能要求在存储地直接进行菜心和菜叶的分离和包装,肉制品企业会要求在存储地直接将整片肉进行切割并分成小包装,等等。
③不适应配送频次相差较大的要求。再以连锁超市为例,由于其经营的商品范围广泛,各种商品的用途性能不同,销售量也有较大差别,配送频次也就高低不一、相差较大。例如,生鲜蔬菜类商品属于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所以其配送频率相对较高,平均每天的配送频率达2~3次,而其他商品的配送频率就会稍低一些。
总之,传统的ABC分类法侧重于仓储地对货物实行静态管理,针对品种相近且存储条件大致相同的商品。如果涉及动态配送服务,加上时间因素,其局限性就显而易见。
2.F-ABC分类法。
这种新的ABC分类法是在考虑动态时间因素和配送的情况下,改进传统的ABC分类法而形成的。为了直观地区别新的ABC分类法和传统的ABC分类法,我们把新的ABC分类法称为F-ABC分类法,说明该管理法是在传统的ABC分类法的基础上,考虑时间和配送频率(frequency)之后形成的新的管理法。具体分类如下:将批量小、配送频率高(配送时间间隔一般不足1天)的商品定为A类商品,如生鲜、蔬菜等;将批量较大、配送频率较高(配送时间间隔一般为1~5天)的商品定为B类商品,如日化用品;将配送频率低(配送时间间隔一般在5天以上)的商品定为C类商品,如家用电器、服装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
对于A类商品,由于其配送频率最高,供应商将所要运送的货物运送到物流配送中心后,可以不经存储,只需按照不同运输路线上各个连锁分店的需求量将货物就地加工,卸装到已经准备好的运输卡车上,直接运往各连锁分店。对于B类商品和C类商品,由于其配送频率较低,供应商将所要运送的货物运送到物流配送中心后,要先将商品分门别类地整货入库,然后根据各连锁分店的订货要求,通过自动化机械进行分货、拣货,再将各连锁分店所需的货物集中起来,用最佳路线原理,安排卡车运输,保证准确及时地将货物送达各连锁门店。
根据连锁企业的特殊要求对各类商品按照配送频率的高低进行分类后,再按照传统的ABC分类法,将那些品种数量少而创造的利润很多的商品分为一类,称为A类,实行重点管理;把那些品种数量多而创造的利润很少的商品分为一类,称为C类,实行一般管理;其余的商品介于A类与C类之间,称为B类,根据情况,B类商品既可以实行重点管理,又可以实行一般管理。这样就可以对各大类商品中创利较高的商品予以更多的重视和管理。
3.定量订货法。
定量订货法的基本原理是,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Qk和一个订货批量Q*,随时检查库存,当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Qk时,就要发出订货请求。
4.定期订货法。
对库存进行管理时,从仓库对某种商品发出订货指令到下一次发出订货指令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即订货周期是固定的,这样每到达固定周期,便发出订货通知,将库存补充到最高库存水平。我们把这种库存管理方法称为定期订货法。
5.定量订货法与定期订货法的区别。
(1)提出订货请求时点的标准不同。定量订货法提出订货请求的时点标准是,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订货点时,即提出订货请求;而定期订货法提出订货请求的时点标准是,按预先规定的订货间隔周期,到了该订货的时间即提出订货请求。
(2)请求订货的商品批量不同。定量订货法每次请购商品的批量相同,都是事先确定的经济批量;而定期订货法按照固定的订货周期订货,订购的商品批量都不相同,需根据库存的实际情况计算后确定。
(3)库存商品管理控制的程度不同。定期订货法要求仓库作业人员对库存商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精心的管理,经常检查、详细记录、认真盘点;而用定量订货法时,只要求仓库作业人员对库存商品进行一般的管理和简单的记录,不需要经常检查和盘点。
(4)适用的商品范围不同。定期订货法适用于品种数量少、平均占用资金大、需重点管理的A类商品;而定量订货法适用于品种数量大、平均占用资金少、只需一般管理的B类、C类商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