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配送活动的准备环节,备货作业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组织货源和储存货物。
(一)组织货源
组织货源又称为筹集货物或采购货物,是配送中心开展后续配送业务活动的龙头。组织货源包括以下步骤。
1.制订货源需求计划。
根据客户的配送需求,制订货源需求计划,包括货物的品种、数量、规格、进货时间等。
2.选择供应商。
对供应商的资格、供应商的能力等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3.发出采购订单。
供应商确定后,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签订购货合同。
4.商品入库验收。
对供应商运达的货物进行验收,以确保购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评价货源组织工作。
对整个货源组织工作进行评价,不断进行改进,同时与满足企业要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联系。
影响配送中心组织货源的因素很多,包括配送中心的类型、规模,进货成本,购进产品的种类、产地、数量,以及具体备货人员的能力等。备货人员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调整备货方式,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组织好货源。(www.xing528.com)
(二)储存货物
储存货物是配送中心组织货源之后完成进货活动的延续,在配送中心,适量的库存可保证客户的需求,使配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配送中心的货物储存有两种表现形态。
1.暂时储存形态。
暂时储存,即按照分配货作业的要求,在拣选场地储存少量的货物。
2.储备形态。
储备,即按照一定时期配送活动的要求和货源到货周期有计划地储备商品。储备形态是配送持续运作的资源保证,其储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配送的整体效果,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储存数量。合理的储存数量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企业具体经营情况、为保证配送业务正常进行而制定的合理的储存标准。确定合理的储存数量要考虑客户的需求量、配送中心的条件、配送周期、配送过程的需要及配送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储存数量由经常储存和保险储存两部分构成,经常储存是配送中心为了满足日常配送需要的商品储存;保险储存是为了防止因商品需求变动而造成的商品脱销,保证连续不间断地配送而建立的储存。两种储存量的多少,要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得出。
(2)合理的储存结构。储存结构是指不同品种、规格的商品之间储存数量的比例关系。由于配送中心需要配送的商品品种多、数量大,特别是大型的综合配送中心,商品种类更是千差万别,客户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并且各种需求在不断地变化。
(3)合理的储存时间。储存商品的目的是满足客户订货需要,因此,配送中心在确定商品合理的储存时间时要注意该种商品的生产周期和保质期,使商品既不能脱销断档,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品的损耗,确保商品的质量。
(4)合理利用储存空间。合理利用商品储存的空间就是在仓库内合理地摆放商品。商品的摆放要有利于商品的配送,拥有较大库存的配送中心一般规模较大,经营品种较多,有条件的配送中心可以建立高架自动立体仓库,按不同类别、不同配送客户的需要设置多个出货点。在合理布置商品存放货架时,要注意为机械设备的作业留出足够的通道,还要保证仓库的安全空间。
在商品的储存期间,商品表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但从物理、化学及生物角度分析,商品内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环境因素可能加速这种变化。因此,配送中心的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储存场所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减少和防止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延缓商品质量的变化,降低商品的损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