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在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时候,他开始采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研究心理学。他认为,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是要形成对刺激的条件反射。经营者不断借助媒体向消费者呈现品牌的特征,就是希望在消费者大脑中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消费者在市场中看到熟悉的品牌时,能做出购买行为。那么,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如何建立对品牌的条件反射呢?
19世纪末,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总结出了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将一个中立的刺激(铃声)与一个能够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刺激(干肉粉)相配对。他为狗提供干肉粉时,同时响起铃声。狗看见干肉粉,会本能地分泌唾液。每次喂干肉粉时,都伴随铃声响起,这两项刺激经常在一起出现后,单独出现铃声,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这就是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sponse,CR),也叫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将一个能够诱发某种反应的刺激与另一个原本不能单独诱发这种反应的刺激相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与能够诱发反应的第一种刺激相联结,第二种刺激也会引起类似的反应。
干肉粉能够自然地引起分泌唾液的反应,所以它是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而铃声本身并不能引起唾液分泌,但是狗学会了将铃声与干肉粉联系起来,当单独听到铃声时,也会分泌唾液。因此,铃声是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巴甫洛夫凭借条件反射学说,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心理学具有重要贡献,每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热情地介绍他的研究,但是巴甫洛夫却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甚至十分反感心理学,他告诉自己学生,谁要是说他是心理学家,他就枪毙谁!(www.xing528.com)
华生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刺激叫作刺激替代(Stimulus Substitution),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能分泌唾液,就是因为铃声替代干肉粉,形成了条件反射。
加入广告公司以后,华生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控制,也采用了这种刺激替代的方法。让品牌标识与产品的功能和服务经常在一起出现,久而久之,大家看见品牌标识,就能引起对产品的积极反应。也就是说,品牌标识已经成为产品的替代刺激。
比如,饮料商在做广告时,都会重点突出自己独特的饮料瓶、饮料罐的形象,实际上,这些饮料瓶、饮料罐就是像铃声一样的条件刺激,它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它能与饮料的味道联系在一起。经常喝加多宝的人,看见那个红色的罐子,就会想起饮料的味道,甚至会分泌唾液。再比如,三国时候,曹操率领军队“望梅止渴”的故事,其背后隐藏的也是“条件反射”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