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的恩怨:少年经历为何记恨亭长?

韩信的恩怨:少年经历为何记恨亭长?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信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很艰难。等韩信起来,锅里什么也没有了。吃完饭,韩信对婆婆说:“您的关心我会铭记于心,等我发达以后,一定好好报答。”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楚王后,不忘老婆婆的一饭之恩,回来找到老婆婆,送给她千金作为报答。但是,韩信为什么不好好感谢亭长呢?韩信的做法公平吗?为什么韩信对亭长不感恩,反而只给了亭长一百个小钱呢?在韩信的内心深处,是怎么看待少年时的经历呢?

韩信的恩怨:少年经历为何记恨亭长?

韩信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很艰难。

他和当地的亭长有些交情,就经常到他家蹭饭吃,一住就是几个月。时间长了,亭长妻子厌烦起来,连着几天起大早,做好饭后,与亭长悄悄吃完。等韩信起来,锅里什么也没有了。韩信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只好离开。

韩信到淮水边钓鱼充饥,可是他又不会钓鱼,连续几天都没钓到鱼,饿得脸色苍白、浑身乏力。河边有一个以洗纱为生的老婆婆看他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吃完饭,韩信对婆婆说:“您的关心我会铭记于心,等我发达以后,一定好好报答。”

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楚王后,不忘老婆婆的一饭之恩,回来找到老婆婆,送给她千金作为报答。他又找到了亭长,只赏给他一百个小钱,说:“你做好事没有做到底啊!”

这就是“一饭千金”的著名典故,韩信对老婆婆的报答值得传颂。但是,韩信为什么不好好感谢亭长呢?他可是在亭长家里吃了几个月的饭啊!韩信的做法公平吗?为什么韩信对亭长不感恩,反而只给了亭长一百个小钱呢?在韩信的内心深处,是怎么看待少年时的经历呢?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研究了人们对过去事情的感受。卡尼曼请来一些受试者,参加一项实验,实验情景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景是60秒的“短时实验”,要求受试者将一只手放入14℃的水中60秒,而这种水温会让人不舒服,甚至痛苦。

第二种情景是90秒的“长时实验”,要求受试者的手放入另一个容器中,水温同样是14℃,但在60秒后会将热水注入该容器中,使水温略升为15℃,再保持30秒,一共90秒。

一组受试者先做“短时实验”,后做“长时实验”。另一组则先做“长时实验”,后做“短时实验”。但不论哪组受试者都会在两个实验结束的七分钟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实验:重复前两种情景的实验之一,受试者可以自由选择。

结果表明:进入第三阶段的选择时,有80%的人选择了“长时实验”,他们在印象中觉得长时实验没有那么痛苦。在“长时实验”中,受试者在冷水中的时间更长,忍受的痛苦更久,为什么反而感觉更好呢?

这个问题涉及自我概念,按照卡尼曼的观点,人们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是每时每刻的自我意识,对于体验自我来说,显然“长时实验”比较糟糕,你得先忍受14℃水温60秒,这已经很难忍受了,但接着你得再忍受另外30秒15℃的水温,虽然情况好一点,但绝对不愉快。在“长时实验”中,“短时实验”里受的苦一点也没减少,还要再加上另一个仍然不愉快的体验。

不过,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说故事,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要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时起作用的是我们心中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实体:叙事自我。(www.xing528.com)

叙事自我,总是忙着将过去的经历编织成一个故事,并为未来制定计划,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文学家。叙事自我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结果来编织故事,最后的体验根据峰值与终点两者加以平均来确定。

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进行判断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遵循“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即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主宰我们对一段经历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个感受,再对其进行平均作为整体的感受。因此,在对上面两个实验进行选择时,叙事自我会根据“峰终定律”取平均值,选择了“长时实验”,认为其水温稍微温暖一点。

现实生活中,儿科医生就很懂这个技巧,许多儿科医生会在诊室里准备些糖果和玩具,在打完针后或做完痛苦的检查之后,给孩子奖励。这样一来,等到叙事自我回想这次门诊时,最后十秒的快乐足以抹去之前的焦虑和疼痛。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现象:许多妇女在分娩时都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可能会让人以为,只要生过一次孩子,没有哪个女性愿意再生一次,因为实在太痛苦了。但是,妇女在分娩过后,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皮质醇和内啡肽可以舒缓疼痛,这让人感到安慰,甚至是欢快。再加上对婴儿的爱与日俱增,又得到来自家人、亲友的赞誉等,产妇会把分娩从创伤转为正面记忆。

叙事自我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和一支黑色的粗笔,检查着我们的体验,删减或抹去某些令人不悦的时刻,最后整理出一个有欢乐结尾的故事,归档备存。

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交织的。叙事自我会采用各种体验作为故事素材,反过来,这些故事也会塑造体验自我的种种感受。例如,为了减肥不吃晚饭、由于工作忙不吃晚饭与由于没钱不吃晚饭,对于饥饿的感受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叙事自我对饥饿会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使实际体验大不相同。

强大的体验自我往往也能破坏叙事自我的计划。比如,我们在新年开始时下定决心要控制饮食、每天上健身房,这种决定是叙事自我的专利。不过,坚持一段时间后,体验自我却过来接手,我们就是不想上健身房,反而订了个大比萨,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脑,舒舒服服地玩起了游戏。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的持续感觉。我们生活的意义存在于叙事自我讲述的故事之中,我们用故事编织成一张张意义的网,并完全相信它。

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区别,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生活中的道理:一段旅程虽然全程都是快乐、和谐的,但在回来的途中遭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比如在机场丢失了行李。那么,这段旅程前面的快乐将会大打折扣。

叙事自我通过大脑编织了那么多故事,我们到最后往往已经分不清真假。但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叙事自我功不可没。体验自我不会骗人,但是我们通过大脑提取出来的往往不是体验自我,而是叙事自我,体验自我太短暂,我们难以把握。

这种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规律,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做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轰轰烈烈,结尾却冷冷清清,这样给自己和给别人的感觉都不好。要改善这种感觉,最好让开始和结尾都轰轰烈烈。如果旅游途中遇到太多尴尬的事,心情不好,那么旅途归来时,去吃一餐自己喜爱的食物,或者买一件自己心仪已久的商品,那么,这次旅行就是有意义和值得回忆的。

所以,每一件事情的结尾都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