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曾国藩微服出巡,来到一座寺庙里。寺庙的僧人见他其貌不扬、穿着普通,以为是一般游客,所以只淡淡地招呼他“坐”,然后对门外的小和尚说“茶”。
第二次他又去那个寺庙,衣着华丽、整齐。僧人见他穿着富贵,于是以礼相待“请坐”,同时吩咐小和尚“泡茶”。
第三次他再去时,不仅衣着华丽,而且带着许多随从。僧人得知他是有名的两江总督后,非常恭敬地迎接他“请上坐”,并赶紧吩咐小和尚“泡好茶”。僧人还捧出笔、墨、纸、砚,请他题字留念。
曾国藩提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僧人汗颜。
僧人尚且有以貌取人的世俗眼光,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消费是一种身份认同,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借助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来判断其社会地位、性格特征。这些消费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衣着习惯,如喜欢流行服饰,还是奇装异服;选择的休闲活动,如喜欢踢足球,还是下围棋;偏好的食物,如喜欢吃辣,还是喜欢吃甜;选择的家居装饰,如喜欢传统风格,还是现代风格等。
消费行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他人,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我,塑造自我。消费者希望购买与自我价值匹配的商品,一个消费者所拥有的商品带领着他进入一个社会角色,而这个社会角色有助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是谁?(www.xing528.com)
当一种身份尚未完全明确,需要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时,通过消费品来界定自我概念就显得尤其重要。男孩抽烟的习惯多半是在青春期学会的,为什么呢?因为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希望通过抽烟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展现男性魅力。在自我概念不明确的青春期,香烟起到了社会辅助作用。
购买商品,购买符合自己身份、符合自我概念的商品是自我定位的重要方式。有些女士通过穿名牌服装、佩戴昂贵首饰来明确自己的高贵身份,有些男士则通过购买昂贵的出行工具、在高级饭店宴请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功。
消费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符合重要场合的要求。在德国万宝龙总部有一间贵宾室,墙上挂着许多照片,都是各国领导人在重要国际签约仪式上使用万宝龙笔签字的照片,包括1984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签订中英联合声明的照片。
消费行为可以帮助人们塑造自我,反过来,自我概念也可以引导消费行为。人们通常会购买那些与自我概念一致的产品。当产品的属性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在某些方面相匹配时,它就会被消费者选中。觉得自己性格奔放的人,可能会购买越野车;觉得自己轻松潇洒的人,可能会购买跑车。性格稳重的人,通常会购买深色的衣服;性格张扬的人,通常会购买颜色鲜亮的衣服。
这种自我概念引导消费行为的现象启发了营销者,在产品定位的时候,重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特征,通过个性、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心理特征对消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确定产品的心理定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年龄、性别、工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产品定位。心理定位策略可以让产品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更好地匹配,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消费者在通过产品塑造自我、形成自我概念时,会受到其他人,特别是自己尊重的人的观点影响。“证言广告”就是通过向消费者展现专家、社会名流等对产品的看法和体会,为消费者提供行为参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