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心理学家并没有专门研究过消费心理,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被消费心理学奉为经典,但是该理论最初是为了研究动机和人格。同样,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也是为了研究人格,只不过可以用来解释非理性行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晚半个世纪,却难以解释非理性消费行为,因为他当时并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马斯洛把人看得太积极、太正常了;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洞察,特别是对奇怪行为的洞察显得更深刻。
那么,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的冯特在非理性行为这个问题上怎么看?能否从他的研究中找到理论依据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冯特和他的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是公认的心理学之父。小时候,冯特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冯特的伙伴很少,与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小学期间,冯特有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常被父亲训斥,有一次他父亲甚至冲进教室,给了正在“神游”的冯特一记耳光。
正是那个“神游”的小孩,长大后开创了心理学。1855年,冯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提前一年获得博士学位。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冯特几乎从不外出旅行,难怪他没有接受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如同哲学家康德一样,冯特一直过着严谨有规律的生活,上午主要用于写作,下午做实验和上课,然后散步。
冯特关于心理感受和寻求刺激的研究,可以用于解释非理性行为。他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感受是心理元素的联合。他提出了著名的“感受三度说”,认为人的感受不能仅从一个维度去描述,而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才更准确,这三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他采用音乐节拍器研究了刺激强度对感受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任何声音的经验都有一种愉快到不愉快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与刺激强度有关,强度太高、太低都会不愉快,中等强度的声音更让人愉快,如图4-3所示。
(www.xing528.com)
图4-3 刺激强度对感受的影响
冯特认为,不够新奇的东西都是无聊的,而太新奇的东西则令人困惑,适度的新奇最令人愉悦。这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关,对于大脑来说,无论是过于熟悉、过于容易的信息,还是过于快速、过于陌生的信息,都不如介于二者之间的信息更令人愉快。最令人愉快的信息,正是那些让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恰好得到完全发挥的信息。
根据冯特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消费者购买没用的东西,与避免无聊、追求新奇的刺激有关。如果生活太单调、太枯燥,我们就会通过购买行为寻求刺激,丰富生活体验。
中国人出境旅游时,喜欢买东西,就与避免无聊密切相关。中国每年有一亿多人出境游,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人的外语说得不好。出国旅游时,他们不能自由沟通,只能到处看看,或者听导游介绍。对于过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生活太不刺激、太不丰富了。商品语言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在购物中可以得到丰富的刺激,于是,购物成了中国游客寻求刺激的重要方式,中国游客在国外大量购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有机体的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所有不适应都被消除之后,它会做什么?最初的回答是:什么也不做,而现在,这个回答被公认为是错误的。
完全舒适在一开始是好的,但是马上会变得无聊,进而令人困扰。此时,人们就会主动寻求刺激,寻找新鲜感,与无聊做斗争。
无聊和我们的饥饿一样,对行为的驱动作用也十分强大,可以制造心理需求,推动消费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