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愿意面对损失,存在损失规避心理。所谓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对损失非常敏感,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难以忍受。所以在决策时,人们会尽量做出减少损失、带来收益的决策。
损失规避的心理在生活中极为普遍。以投资股票为例,当投资者购买的股票价格上升时,让他把股票卖出去很容易;相反,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多数的投资者都不愿意出售股票。
为什么呢?因为当股票下跌时,卖股票就意味着兑现损失,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面对损失,于是他们选择继续冒险,指望着股价还会升回来。所以,人们保留“绩优股”的时间短,保留“垃圾股”的时间反而长。这种普遍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让很多投资人失去获得更多收益的机会。然而在做决策时,他们却觉得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
对损失和危险优先反应,是人类的本能。利用人们的损失规避心理,很多行业发现了赢利的机会。比如保险业的成功,就在于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动荡不安、充满灾难的,所以人们会购买保险,确保遇到不幸时,能够避免损失。
1979年,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研究了损失规避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也叫预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对称的,对“损失”的敏感远远超过对“收益”的渴望。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如果损失与利得的金钱数额一样,那么它们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也一样。前景理论则认为,消费者对损失与利得的感受有很大差异,即使损失与利得的金钱数额一样,它们对消费者的价值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理论为什么取名叫前景理论呢?卡尼曼后来说,这个理论的名字并没有什么意义,他只是随便找了一个词,取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引起大家的关注。
基于前景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行为经济学上的重大发现,卡尼曼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遗憾的是,特沃斯基在1996年已经去世,未能分享该殊荣。
1969年,他们在以色列就开始了合作,他们曾经合作过一本书,对著作中的每句话都字斟句酌,直到形成一个完美的结论,出书时不知将谁的名字放在前面,他们只好抛硬币决定。(www.xing528.com)
前景理论可以用图2-1的价值函数曲线来表示,图中的坐标原点代表参考点,价值函数曲线在第三象限(负象限)的倾斜率要比在第一象限(正象限)的倾斜率大。在图2-1中,A、B两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相同,但是B点纵坐标的绝对值要大于A点纵坐标的绝对值。这说明即使损失与利得的金钱数额相等,损失会带给消费者更大的负价值。此外,从图2-1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利得还是损失,随着数值的增大,其增长率是递减的。利得的数值越大,每增加一部分利得给消费者带来的积极价值越少,同样,损失对消费者也有类似的影响。
根据前景理论,损失给消费者来的痛苦比相同大小的利得带给他们的快乐要大。也就是说,消费者获得利益的时候,会愉快,但这种愉快的程度不会太高;损失同样数量利益的时候,会不愉快,这种不愉快的程度,却要高得多。
厌恶损失的感受对我们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比如,许多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挣钱、女人管钱,模范丈夫会让妻子支配财产,把平时挣的钱都交给妻子。每次有收入、特别是额外收入的时候,都会让妻子感到愉快。但是,花钱的时候呢?情况就不同了,丈夫从妻子那里拿钱去花费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争吵和口角。因为当妻子看见钱往外花的时候,会感受到明显的损失,这种负面感受会十分强烈。
图2-1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
想一想,假设丈夫交给妻子2000元,妻子的快乐指数是8。花钱的时候,从妻子那里拿出2000元呢?她的痛苦指数也许会超过12。所以,丈夫留一点私房钱,反而能减少妻子的烦恼。
另外,根据前景理论,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越来越不看重收益。比如,100万元的意外收入对一个西部的贫困家庭来说,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但是对于那些顶级富豪来说,这笔钱根本无足轻重。反之,随着财富的减少,人们会越来越看重损失。越是穷人,越是对损失的金钱变得敏感,所以穷人一般不敢冒险去做一些即使是收益很高,但有风险的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