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从众行为研究。1956年,阿希报告了一个经典的从众行为实验,真实地反映了从众行为的产生过程。
他原先假设,如果事实真相非常明显,那么聪明的人就不会产生从众行为。但实验结果却与他的假设大相径庭,实验表明人在社会压力下会说出明显错误的答案。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聪明的人也会“睁眼说瞎话”。
他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参加实验的受试者被分为7个人一个小组,告知他们参加一个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真实目的并没有告知受试者。通过专门的分组,这7个人当中,只有其中一个人是真正的受试者,其他6人都是实验者的助手。
小组成员坐下后,实验正式开始,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每一组的两张卡片中,一张上画有一条直线,称为标准直线,另一张上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与标准直线一样长,如图1-2。实验者要求受试者按照各自编号依次回答,选出与标准直线一样长的那条线,并把这条线段的编号告知实验者。
图1-2 从众行为研究所用的材料
选择开始后,在最先开始的两组卡片的选择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按照真实的情况作答,让真正的受试者觉得任务很容易。
到了第三组卡片的选择以后,实验助手们就开始故意给出错误的判断,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那个真正的受试者总是先听完大家的判断,才能进行判断。受试者听着别人的判断时,困惑越来越大,当自己进行选择时,就必须决定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出判断。(www.xing528.com)
实验结果证明,个体单独判断时正确率可以高达99%,但在跟随小组判断时,由于从众的影响,其准确率大大降低,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概率达到全部反应的37%。而且,占75%的受试者至少有过一次从众行为,和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
从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阿希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纷纷加入从众行为研究。从众行为实验在17个国家进行了130多次,实验结果在不同国家基本相同,有20%~40%的人会犯从众的错误。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从众行为有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真从众和权宜从众两种情况。
第一类是“真从众”。真从众是指人们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群体,这种从众行为是表里如一、心服口服的。
在真从众的情况下,群体成员保持着与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也不存在冲突。这是一种群体与成员之间的理想关系。
第二类是“权宜从众”。虽然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是内心并没有完全认同群体的做法,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才做出屈服于群体的选择,这种从众行为就是权宜从众。这种从众行为只是表面的,并不是真正地接纳。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从众行为都以权宜从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之间往往都有一定的利害关系,许多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为了一定的现实利益,做出一些和内心选择不一致的决定,从而保持和群体的一致,这个时候的行为就是权宜从众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