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崇拜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民以食为天,禾赖土而生。尚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敬畏土地神灵愿望强烈,村边路口以土地庙最多,且香火四季不绝。建村以来,先后建有七处土地庙。这些土地庙,都是依山傍路,因陋就简,大的为三五百块砖,小的就用数百块石头搭砌而成,庙内供奉土地神——社公社母,村民希冀土地爷显灵,祈求平安及五谷丰登。目前,这些庙遗迹尚存。
最主要的祭神活动。一是农历二月初二接土地神。农历二月正是万物复苏、庄稼下种的时期。俗传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老爷生日,即中和节(现称土地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裹“裹粽”,吃粽子接土地。凌晨,各家各户都要用粽子和猪头三牲在堂前的天井处接土地神。这天,全村妇女停止针线一日,忌到别家串门。而男人则可以随意串门,这天首次登门的男人被认为是“土地公公”,会受到主人的欢迎。上午,家家户户都挑选几张特大的箬叶包上两个大粽,来到土地庙中祭拜。后再祭猪圈、鸡舍。二是立夏请山神。立夏这天,村人天刚发白就带着准备好的包、粿上山,一到山上先把祭品放在一个较平的石头上,跪拜山神,祈求保佑在山上干活的人安全顺利。中午就用带去的包、粿做中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几阵神鸦集晓坛,田家祈报肃衣冠。
日斜人散秋风急,古柏森森殿宇寒。”
英雄崇拜则是山越人遗风,历史久远,在徽州有着比较普遍的氛围。尚村的英雄偶像,除了汪(华)王老爷、关公、许远、张巡之外,人们最热衷的还有天神三太子哪吒。位处村东南边的哪吒庙,以有求必应而香火最旺。哪吒庙始建于1652年,为避邪镇灾之用。庙宇建成后,每逢正月初都会在此举办“大年会”(也称哪吒会),后来又在庙堂右侧兴建了一座戏台,请村南乌石堆寺和尚前来念经消灾。古庙戏台一直是尚村民俗文化的窗口。
徽州人尊绩溪登源人汪华为“地方神”,号称“太阳菩萨”“汪公大帝”。据说,他死后专司人间生灾病痛、五谷收成。汪王崇拜(包括汪华九子)是整个徽州的民间信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衍生出许多民间庙会活动,如抬汪公、做太子会、坐棚等。尚村太子庙便是为了纪念汪华第九子而建。
每年农历正月半举行太子庙会,也称“大王会”。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米粉捏制小圆粿蒸熟后当作供品用于祭拜太子老爷,该粿染成红色,又名“血祝粿”。人们先将太子老爷从太子庙用朱鼎轿接出,抬至村中较开阔的“坦上”巡游,让人就近祭拜。次日,又移到另一个居民点,如此巡回。此时村中“日烧香,夜点灯”,充满节庆氛围,太子老爷一直巡游七八天,全村祭祀结束。
尚村方氏支谱发放仪式(www.xing528.com)
家族对于徽州人有着特殊的意义,被人们赋予了团圆、温暖、幸福等不同含义。尚村虽开发较晚,但后来却成为多族杂居的大村落。北宋末年,绩溪“新安许”中的“云川许”一支分迁尚村另辟天地,元明时又有方、唐、高、周四姓慕而陆续迁入,清后又有章、胡、王、李姓继续跟进,各姓划地偏安一隅,筑屋立祠。由于尚村各姓总体经济实力单薄虚弱,且入迁居民多为周边或邻近村落分迁,宗族支派威望及人丁实力不够,不能脱离母祠独立,造成祠堂等级规制不高、格局规模相对较小,故祠堂多以支祠老屋形式存在,形成了“十姓九祠”的奇特现象。
尚村多姓杂居,不同家族平时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圈,但村庄又要作为一个共同体运转。因此,不分姓氏的各种节庆活动,以及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呼应着村庄作为整体单元存在的需求,把个体、小族纳入村庄这一大的生活体系,凝聚成一种原始的集体信仰力量。除哪吒会、太子会等外,每逢农日、月半均有传统节日,如春节、正月半、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高夏节、安苗节、中秋节、七月半、十月半、烧年、谢灶接灶、除夕等,通过做包做粿,祭祀各路神灵,联络亲朋好友,感恩朴素人情,继承传统文化。
尚村人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收拾整理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笔者调查发现,尚村史上经历了四个重大事件,一是宋时云川许三世祖许丘的草创落脚,村落地理方位确定。十五都一带的云川许姓笼罩在南宋“投苏王”政治光环之中。二是明后期解粮官方仲为荣归故里,使村人重新找回了生活自信。三是村东南哪吒庙、戏台建成,村落英雄崇拜和原始信仰文化有了统一归宿。四是清末十姓成立“积谷会”,村落多姓共管的治理体系全面成熟。
尚村人通过一代代努力,从对祖宗崇拜、多姓共处、村落认同、价值融合、风俗守正,构建起一整套自我文化体系,完成了村落共同体“和谐尚善”的审美价值理念的一统,这种物质和非物质的人文积淀,后来成为尚村文化形态的基础,也成为当下尚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养分。
当然,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村民,也拥有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权利。对于尚村人来说,在加强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使村落焕发新生机;在利用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让村落有新气象。因此,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挥现有传统文化遗存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目前,村内建有村史农耕展示馆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大型戏台一个。公共休闲场所面积为3000平方米。
尚村有了一支民间文化公益队伍,形成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一条街。组织了板凳龙民俗表演队、放飏灯表演队、妇女腰鼓队、广场舞蹈队,有了攀山驴友志愿服务团队,新近成立“十姓理事会”,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邀请摄影、绘画写生、文学采风、大学徽学研究团队等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