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戏、唱戏、听戏,是田螺坑村村民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村落中有一个业余的木偶戏戏班。戏班没有固定场所,常常也是临时组织人员开展活动。根据黄庭芳老师回忆,田螺坑村只有在农历二月份时,才会在土楼里上演木偶戏。木偶戏的组成成员是临时搭档,需要有打鼓1人,拉二胡1人,弹琴1~2人,操作木偶者2~3人。除此之外,平常时间一般不演出,也缺乏固定演出场所。此外,现在的表演者也基本上是稍微年长的村民,青年人已不太愿意参与木偶戏表演。
如果说木偶戏表演仅限于田螺坑流行,那么客家山歌可比木偶戏要有名气得多。客家山歌之所以有名气,因为它一直与田螺坑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山歌是随着黄氏先祖的到来和土楼的建造而流传下来的,已成为田螺坑土楼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田螺坑地处山区密林,村民开山劈林,耕种粮谷,种植茶园,辛勤劳作,很是疲累。山歌成为村民生产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和交流方式。加之村落四周群山环绕,田野里唱山歌,回音缭绕,美哉乐哉!田螺坑村山歌省级传承人就是黄庭芳,他说,田螺坑村的客家山歌80%以上是爱情歌曲,也有一小部分是劳动歌、仪式歌、劝世歌、竹板歌等;以前乡村无学校,民众文化知识水平低,男男女女便以对山歌进行交流,年轻男女更是以对山歌谈情说爱。客家山歌的歌词结构严谨,重押韵,歌词形象化、客家口语化,修辞手法多样化,深受客家民众欢迎和喜爱。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客家山歌被视为“黄色歌曲”,开始进入冷落和沉寂期。21世纪初,政府部门组织对田螺坑村的客家山歌进行挖掘、整理,使之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只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年轻人已很少会唱山歌,田螺坑村村民平常生产生活中对山歌的情景也难以再现了。
据南靖县政府官网显示,田螺坑村的客家山歌120多首,其中代表曲目有《十二月飘》《守寡歌》《十劝歌》《十有情》《卖花线》《十月怀胎》《妇女可怜歌》等,曲调非常丰富、旋律优美。田螺坑客家山歌是田螺坑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这样原汁原味的山歌,离不开这里山歌继承人的创作、推广。目前,田螺坑村客家山歌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金才、黄庭芳,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旭辉。
王金才虽不是田螺坑村人,但也生长在南靖土楼里,耳闻目睹民间流行的田螺坑客家山歌。他在1973年从厦门大学音乐专业毕业后,开始收集田螺坑客家山歌,并编有一本《田螺坑客家山歌集》。王旭辉,1974年出生,虽非田螺坑村人,但师承叔叔王金才,帮着他一起收集客家山歌曲调和歌词。黄庭芳,1948年出生,土生土长的田螺坑村人,小学二级教师。他从小对客家山歌耳濡目染,又长在“音乐家庭”,父亲与堂叔都是村里的乐手和歌手,由此对山歌痴迷不已,不仅自己现身演唱,而且改编了170多首山歌,把新时代新思想融入客家山歌之中,深受民众认可。2008年,黄庭芳被确定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www.xing528.com)
田螺坑村目前尚没有公益性博物馆,也没有书屋。但有许多艺术院校及机构与之合作,包括:田螺坑画院、土楼写生创作研究院、香港美术家协会土楼写生创作基地、河南省商城县文联田螺坑文艺创作基地、中国油画写生俱乐部厦门分部写生基地、东三省书法研究院土楼创作基地、漳州市闽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田螺坑土楼办事处、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南靖田螺坑土楼文化交流基地、厦门市湖里区乌石浦油画村美术文化产业协会写生基地、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田螺坑土楼写生基地、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漳州办事处南靖研究会田螺坑分会。
田螺坑村客家山歌省级传承人 黄庭芳
田螺坑村,村落不大,但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里有美丽的神话故事、浓厚的宗族文化、多元的宗教信仰、多彩的土楼文化、独特的民间工艺,以及美妙动人的客家山歌等。这些文化形态的存在,是田螺坑村客家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累积形成的、富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反映了田螺坑村客家民众独特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和文化规则。客家民众也由此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精神心理结构。因此,田螺坑村客家文化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文化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本质上都离不开这样的文化基因。当前田螺坑土楼群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实质上是对田螺坑村历史地理文化遗存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展示田螺坑村客家民众文化习性的过程,离开了这一根基的任何文化产品及其形态开发,都将难以保持其区域特色和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