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乡贤带动西河村振兴

新乡贤带动西河村振兴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河村乡村旅游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成功脱贫离不开当代新乡贤的助力。西河人张思恩正是在活动号召下返乡的志愿者、新乡贤。这些乡村文化的回归,带给了村民久违的故土情怀,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这也是乡贤回归的原因之一。正是在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引下,西河村已成为乡村建设的典范,“让设计改变新县,让公益走近生活”的理念也正在成为现实。

新乡贤带动西河村振兴

西河村乡村旅游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成功脱贫离不开当代新乡贤的助力。“英雄梦·新县梦”活动开展以来,得益于北京绿十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先后有100多名专家学者和设计师、600多名助手助理和志愿者,怀着对老区的无限敬仰、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义无反顾地参与到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中来。

西河人张思恩正是在活动号召下返乡的志愿者、新乡贤。张思恩联系到了村里6名在外地的成功人士,于2014年1月,成立注册资金680万元的西河农耕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思恩当选为理事长,以合作社为纽带,让村民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主角”,西河村开始了它的嬗变之旅。[12]

北漂的张梦听家里亲戚说西河村的运营团队招聘员工,她就回来试试,这一干就是一年多。这期间她先是在古枫杨咖啡馆售卖咖啡茶点,前不久刚被调来水舍收银。除了她,还有两个同龄的小姐妹在这里从事类似的工作,她说自己不羡慕那些出去闯荡的同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张梦看来,能养活好自己,又能陪在家人身边,还能服务自己的家乡,比只为了挣钱在外拼命打工来得踏实。

此外,在韩务工的张洋放弃将近20万人民币的年收入,回村经营起了农家乐;村里在陕西务工的一批老工匠,也纷纷辞职回家到合作社做工。乡村旅游的成功,使得全村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原先只剩下39人的“空心村”,也已经有300多人回到了村里,参与到了家乡的建设中。(www.xing528.com)

在各个规划设计团队和专家的影响、带动和传导下,“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等村庄建设理念得到传承。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保持足够的理性,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在对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护则保护,并做到“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不破坏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注重保留乡村原有风貌。比如,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修葺破旧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注重垃圾的分类回收,增加一些必要的文化公共空间;重拾村落遗留下来的文化习俗,保证村庄不失去乡土味道。这些乡村文化的回归,带给了村民久违的故土情怀,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这也是乡贤回归的原因之一。西河村项目开工建设时,起初修复石岸,村里只来了十几个人,几个月后河道景观施工时,村里前前后后已有60多人参与;据了解,在山上种植杜鹃的当天,人手不够,花苗又不能隔夜,全村100多人都来义务帮工,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参与了进来。

西河村成立了西河大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西河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明确了各单位的建设任务、完成时限和责任人,细致划分时间节点,建立相应的督查措施,扎实推进工程进度。规划设计团队秉持责任、正义和良知,严把关口,确保规划不跑偏,设计不走样。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宏观方面的建筑风格、环境搭配、功能组合,还是微观方面的房屋改造、渠堰治理、管网敷设、湿地建设,甚至具体到砖与砖之间的勾缝连接、石头与石头的摆放距离、绿化树种的选择栽植,都跟踪指导,全程监督。可以说,在项目区内动一锹土、栽一棵树、拆一间房,都要得到规划设计单位的授权许可。正是在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引下,西河村已成为乡村建设的典范,“让设计改变新县,让公益走近生活”的理念也正在成为现实。

西河村以“保持原生态,拒绝过度商业化”为管理理念,2015年整个村落的游客数量达到二三十万人之多,春节期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将停车场都挤爆了,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每天来这里的游客基本上都在5000人左右,[13]2015年五一期间,西河村游客达到2万人次,当时堵车堵了17公里,这种“盛况”反而不是该村的管理机构想要的,超出该村承载力的游客量带来更多的是对传统村落的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