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博物馆是西河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库改造而成。粮库原名“西河粮油交易所”,由2座库房和3座附属房间组成,占地33亩,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库房体形硕大,保留有完好的木梁架,极具空间震撼力;原有粮库场地和附属房间保存状态良好,局部有破损。完成后的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包括:一座微型博物馆(用于展示当地原生态的农作物及传统粮油加工工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可以满足西河村及周边村民多种使用需要)和一个餐厅。[5]在设计师看来,新建筑既是未来西河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产业发展的拉动器。设计团队将新建筑的功能分为4个大的板块,即(小型)博物馆和纪念品商店、村民活动中心、餐厅及后勤办公。[6]
“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中,西河村聘请了北京绿十字协会、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国内顶尖规划设计团队,对古民居修缮和改造、对村落景观布局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设计方案从农民生产生活的视角去发现可供景观使用的空间与元素,并且在各方力量的协同互助下,以最小的人为设计呈现村落的景观美。以西河为界,西河北岸连片区域内分布了清中后期传统民居;南岸则以一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尤其是2014年经过二次改造后的粮仓(现粮油博物馆)为代表的“文革”时期建筑为主,与北岸形成两段历史的隔河相望,增添一种艺术风格的对比。
在古民居修缮方面,秉承在保护中合理开发的理念,外观上修旧如旧,让当地传统工匠直接参与民居修缮,传统的建筑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2016年5月,西河村的传统工匠张思齐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他现场砌了一堵花墙,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建筑工艺的魅力。
“花墙”,由中央美院何崴设计
粮油交易所大门
粮油交易所外景(www.xing528.com)
民居外围适度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拒绝野蛮的大拆大建,拒绝过度的商业开发,达到保留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的效果。其中一些设计成果,例如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是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废弃老粮库改造而成,让废旧房屋展现新风貌,焕发新生机,发挥新作用。该设计先后获得了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以及由国家住建部颁发的“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等奖项。
西河村将废弃的粮仓改造为粮油博物馆、西河餐厅和村民活动室。这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的建筑专家与当地政府、村民共同建造的,以木材、棉布等原始素材做原料,带有鲜明的设计美感。粮油博物馆原建筑是始建于1959年的西河粮油交易所,为了使村庄新增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尽量利用了原建筑的空间特征,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少量处理,重新组织流线和布局,室内利用可移动家具进行分割,保持原粮仓的大空间和木屋架。建筑朝向内院(晒谷场)的立面保持原貌,外侧立面加大窗户尺寸,进入光线、空气和视线交流,并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建造,保持乡土性和秉承低碳原则。[7]改造后功能包括:粮油博物馆、连廊、村民活动中心、餐饮及后勤办公。粮油博物馆是集“实物展览、工艺展示、观众参与”为一身的专题博物馆,观众可以亲自参与传统茶油榨取的过程,购买自己亲自制作的茶油,同时展厅内还有织布机、纺线车等传统农具;村民活动中心可以根据使用需要,任意围合、组织不同类型的使用空间,如全体村民大会空间,分组开会、学习空间,展览展示空间等。
在西河村建设的近三年时间中,传统村落研究所坚持策划、运营与村落建设并重,始终与当地政府及村民合作社等在地力量相配合,持续地提供新一阶段的建设方案,跟踪、策划西河村的宣传与推广活动。此期间在西河粮油博物馆与村民活动中心里举办过无烟婚礼、进行过大别山干部学院培训、组织过文艺演出;失联多年的老知青在西河桥上重逢;咖啡馆、帐篷酒店等时尚元素的注入为古村带来新的活力。2016年,西河精品酒店、集装箱酒店落成,首届国际性的乡村复兴论坛在西河村内举行。
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村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的同时全面动员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特别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动员农户发展产业,规模效益较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参与度高。对一些无能力、无资金的贫困户采取多方筹集资金,采取入股托管方式持续发展、长期增收,特别是把财政补助资金按比例对贫困户配股,增大分红基础,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保质增值。初具规模的产业项目为当地群众入企务工、土地流转找到了门路、增加了收入,参与产业发展的村民满脸欢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