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是我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村内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元末明初,一批张氏族人从江西饶州府迁至此地,遂新建民居,日久渐成村落。根据《周河乡志》所载,西河村曾名姚家溪,后因姚氏衰落,剩余少数人口外迁,河流又向西改道,继后有张姓人家迁居此地,便在河西边的山脚下建立村庄,故改名为“西河村”。[1]村落不远的地方还有古楚长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
祠堂前七百年的枫杨
西河村在清朝中叶处于兴盛时期,张藏、张潮等官员和张孝周等烈士都曾在此生活,村子虽有百年的历史,但是村落的整体格局与村中的传统建筑仍保持了古朴的风貌。历经朝代的变换、多年的战乱年代以及“文革”时期的动荡,村里只有少数房屋由于没有及时修理而成为危房,其他房屋依旧坚固,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西河村的西面半山腰处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座“7”形的齐天大圣庙,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一位游僧背着齐天大圣佛像云游四方,目的是要找个能安家的宝地,久寻未得。[2]后来来到了大别山腹地——河南新县周河乡西河,看到孙机洼山气势磅礴,树木林立,百鸟虫兽自由自在,更奇的是由天然形成的“7”字形巨石顶上有一团祥云,四周常年笼罩着薄薄的轻雾,仿如仙境。这位游僧因为太累了,就把大圣佛像放在石板上,然后就睡着了,等他醒来要赶路时,大圣佛像怎么也拿不动,游僧恍然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大圣的福地,由此大圣庙就渐渐地为外人所知所拜。②这座天然形成的、由巨石构成的古庙,不由得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四周是郁郁葱葱的野生山茶树、板栗树、竹林等。齐天大圣古庙地势高,可由台阶小路拾级而上,一路风景优美,山上百鸟争鸣,虫舞蝶飞,一派和谐自然美。
大圣庙
在齐天大圣庙周围不远的地方有玉皇寨、观音石、观音庙、龙王庙、龙潭、阎王殿、牛魔王庙、阿弥陀佛山等。虽经历动荡的年月,但香火依然很旺盛。逢年过节不管是附近村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前来祭拜,祈求家人平安健康。清明、七月十五、小年、大年、正月十五,大多以烧纸祭拜为主,祭拜的供品一般有肉、饭、酒、水果,还有当地特制的糍粑。特别是七月十五在大圣庙祭拜,祭祖的时候需要摆放三碗饭(每碗插一个谷穗)、三杯酒、三炉香(没炉三支)等供品,还要烧纸(烧多烧少自家定),代表着请先人回来吃鲜米。[3]
村里除了有祭拜齐天大圣庙的习俗,还有在惊蛰节气前后在各家门前挂风铃的习俗,即使没有风,风铃也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为了显示狮子的威力,村民将其称作“狮子摇铃”。每年的大年三十和元宵节的晚上,村里的一些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舞狮子表演,当然户主也会赠送舞狮者礼品来表达对表演者的感谢,礼品多为烟、水果、饮料等,现金极为少见,有时也会到乡政府进行表演。(www.xing528.com)
西河村村民宗族意识较为深厚,村子有三座祠堂,分别是张氏宗祠、张氏焕公祠和四季祖祠堂。张氏焕公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门是圆形的,斗呈拱形,大梁刷的是朱红色的漆。公祠由青砖堆砌而成,用灰瓦盖顶,用雕花砖来修饰屋檐,别有一番古味。门墙的青砖上雕刻有“福禄寿”“穆桂英挂帅”“空城计”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祠堂分上下两层,张姓始祖位于第二层的正中央,周围则是一些村民为自己准备的棺材。
每当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村民都会来祠堂告知祖先,或是遇到矛盾,大家会请村里有声望的人在这里进行商议解决。这是宗亲关系最好的见证,也是维系村庄的纽带。
观音豆腐是西河村的特色美食,并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在人们眼里,豆腐都是白色的,而在新县,神奇的观音豆腐却是绿色的。传说,很久以前,天大旱,饿死了不少人,观音看见后就普降甘露,山上便长出了一簇簇的灌木,饥饿的人们采了树叶加草木灰,做成了豆腐,来填饱肚子、度过饥荒,故而它才有了“观音豆腐”的美称。制作观音豆腐,要从山上精心摘取一种名为观音树的叶子(俗称臭娘子),择其嫩叶,清水洗净后,放到凉了的开水里揉搓,慢慢挤出汁水,取草木灰一起过滤搅拌,待其凝固后,即可切块食用,清爽滑嫩,性凉可口。
观音豆腐 西河村村委会提供
割花鞋垫 西河村村委会提供
竹编 西河村村委会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