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郝堂村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农田占1800亩,其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茶叶和板栗,近万亩的板栗园和生态茶山盛产信阳毛尖,同时野生猕猴桃保护区也位于郝堂村,蜂蜜、莲藕等农作物较多。
同其他很多村庄一样,发展新农村之前,郝堂村是一个空心村。村中青年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只剩下空巢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导致郝堂村的可耕地基本处于半荒废状态。2009年郝堂村的年人均收入为4000元左右,其中70%的年收入来自外出务工所得,30%来自茶叶、板栗、水稻等农作物种植,收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村民的大量外出,使得村内本就薄弱的集体经济更是无法顺利运作,村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等活动难以进行,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相对匮乏。
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2009年,河南省政府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决定》。在此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郝堂村开始了改革之路。改革先从经济入手。2009年在李昌平教授“内置金融”乡村建设模式这一概念的指导下,郝堂村成立了“夕阳红”养老基金互助社,该社为村民提供贷款申请,只须满足理事会批准以及入社老人的担保这两个条件。“夕阳红”尊老、敬老风气回归的同时,也优化了系统资源配置,使得资本、人才、技术、政策支持等基本要素融通于农村系统内,大大提升了乡村建设的成效。[9]
郝堂村农家乐外景
在此基础上,郝堂村开始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线的乡村建设,吸引了郝堂村众多青壮年返乡创业。平桥区政府进一步根据郝堂村的实际情况,编制了《2011—2015年信阳市平桥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启动“郝堂·茶人家”项目,通过互联网销售信阳毛尖。通过几年的努力,郝堂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郝堂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9年郝堂村进行乡村建设伊始,村内集体资产100多万,到2018年底,村内集体资产已达到5000多万。
集体经济得益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郝堂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2018年已经达到15000万元,较2009年增长了275%。其中,旅游收入达8000多万元,占比接近54%。在旅游收入构成比中,餐饮、住宿和其他所占比重依次为50%、45%和5%,这也与调查组在现场调查到的情况相吻合。根据现场调查得知,郝堂村的对外商业项目以农家乐为主,零星伴有土特产销售店铺、自行车出租等。目前郝堂村中有农家乐56家,都具有餐饮接待能力,其中有32家具有住宿接待能力。根据学界目前普遍认同的城镇休闲娱乐型与景区依托型的农家乐分类方式,郝堂村的农家乐属于城镇休闲娱乐型。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距离信阳市区仅有20公里,西边紧邻信阳市浉河区,南边与罗山县接壤,便捷的区域位置使得郝堂村在我国游客出游模式的变革大潮中独具优势。近年来,我国自驾游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7年总人数达到了31亿人次,比2016年增长17.4%,占全国出游总人数的62%。其中,选择周边自驾游的游客人数超过九成,人均停留2.39天,周边自驾游用户群结构以家庭为主,包括2+1、2+2、4+1等家庭组合模式。
在现场调查中,笔者从对游客和农家乐的经营者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郝堂村的游客基本都是信阳及其周边自驾或者包车过来的游客,多以家庭、亲友或者情侣居多。这些游客基本为一日游或两日游,游客多会选择在村内农家乐进餐。郝堂村开办特色餐饮的村民较多,以农家乐为主。当地村民根据郝堂村的特色和游客的口味,制定出了既有郝堂特色又兼顾全国大众口味的菜单,既能为游客提供独具当地特色的美食,又能满足天南海北不同游客的味蕾。经营者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板栗焖鸡、闷罐肉、南湾鱼等菜品提供给游客,以人均50元的大众消费水平,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在郝堂村中,不仅有上述提到的传统菜馆,还有村民们依托当地独有的信阳毛尖茶文化开办的各种茶馆。这些茶馆提供各种茶品、茶点和茶餐的同时,又在无形中弘扬了当地的信阳毛尖茶文化。此外,这里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咖啡馆,能够提供简单的西式快餐。紧跟主流,兼顾小众,郝堂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社会年龄、社会背景和就餐习惯的游客的同时,也避免了饮食单一造成的游客流失,增加了就餐人数和村民收入。
住宿方面,当地村民在原有房屋的基础上,邀请了专业设计师对其房屋进行了重新改造和装修。当地的传统民俗年画、根雕、摆件等元素都被设计师纳入设计方案中。现代化的客房、卫生间、洗浴系统等酒店设施一应俱全,游客在旅行劳顿后可以沐浴放松。古朴的小院中,花草相映间是独具设计美感的户外家具。落座其中,微风拂过,好不惬意。绿树成荫间古朴的院落相连,宛若画卷。前来游玩的游客都会选择在这种具有郝堂特色的农家小院中留宿,更好地体验郝堂的民风民俗,真正地融入郝堂的生活之中。(www.xing528.com)
郝堂村的“夕阳红”成功模式,创新推进民宿合作、农家乐互助等,因地制宜推进企业投资、集体及农户土地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快资金运转与流动速度,让村庄重新兴旺起来。同时,互助社解决了市场主体的散、小、弱、差的不足,通过一条龙的接待、管理、经营、营销的统一合作社模式,面向市场,走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使乡村由农户兼业化向集聚型专业化转变,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解决公共资源滥用、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等问题。[10]
郝堂村能够从一个原本破败、脏乱、贫穷的空心村一跃成为今天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名片村”“样板村”,总结其原因,可以归为三点。
一是规划理念先进。郝堂村更新建设伊始就严格遵循“三尊”“四不”的理念,即“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不挖山、不砍树、不扒房、不填塘”,同时坚持“政府引导,专家参与,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思路展开工作。经过建设,村民回归乡村,村子找回活力,乡村经济得到发展。郝堂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民居改造过程中,融合传统及现代元素,“一房一景、一宅一色、一户一品”,形成了具有豫南民居风情的山村特色景区。[11]目前,年吸引游客70余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业、民宿酒店、交通业及娱乐业的发展。此外,水稻、茶叶和板栗等农副产业也形成了规模效应,远近闻名。[12]
中国乡建院
二是充分尊重当地村民。郝堂村在其乡村建设过程中,特别突出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郝堂村的村民在当地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参与的主体,更是管理的主体、决策的主体,当地的村民有着充分且重要的话语权。坚持让村民参与社员大会、“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机制和长者贷款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不仅保证了社员参与的权利,更提高了整个协会信息的透明度,农村地区村社系统的自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13]
三是勇于创新。“夕阳红”互助合作金融社这一“内置金融”乡村建设模式的成立帮助农户盘活了资金和资产,不仅增强了农民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力,而且增加了农户财产性和投资性收入,还为村民退出村社进城落户变现资产和成员权提供了机制;产业兴旺带动村民的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郝堂村人均纯收入近15000元,村内常住人口逐年增加。金融互助合作社的年分红额度也从2009年的320元增加至2016年的1000元。
(本文部分资料由郝堂村村委会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