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巷村:从瓜果到名茶的产业结构调整

陆巷村:从瓜果到名茶的产业结构调整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陆巷村重点发展瓜果、茶叶种植,粮油生产比例逐年下降。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盛产于太湖洞庭东西山,又称“洞庭碧螺春”。谷雨后采制的茶叶称炒青。2010年,碧螺春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改革开放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2000年开始,陆巷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原有的少量湖边滩地经过改良后种植花果茶叶,不再种植水稻和油菜。

陆巷村:从瓜果到名茶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以前,陆巷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茶叶和果品。1980年以后,村办工业如文化印刷、果品加工、钣金、调压器配件等开始兴起。旅游业于2002年后起步,此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16年,全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为1∶5∶4,生产总值1.87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450万元。

陆巷村少平地,多山林坡地,因而茶果种植业繁荣,粮油生产面积不大,主要集中于湖边低洼平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陆巷村重点发展瓜果、茶叶种植,粮油生产比例逐年下降。至20世纪末,陆巷村不再种植水稻,成为纯花果种植区。

陆巷的果树栽种品种多样,主要果品有白沙枇杷、乌紫杨梅、洞庭红橘、梅子桃子、白果、栗子等。近年来,东山枇杷、北望杨梅知名度不断提升,枇杷与杨梅的种植外销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陆巷农谚有这样的记载:三春茶叶四月梅,红枣、蜜桃喜相连。初夏端阳枇杷熟,夏至杨梅满山甜。五月李子挂满树,花红采摘七月间。石榴大,葡萄鲜,银杏、板栗赶秋天。雪柿红时蟹橙黄,洞庭橘红霜降边。

春天为碧螺春茶采摘之季,亦是梅、桃、杏、李等的花期。夏、秋枇杷、葡萄、梅子、桃子成熟。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盛产于太湖洞庭东西山,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的采制已有千年历史,东山是碧螺春茶叶的发源地,而陆巷则是碧螺春茶生产的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价格提高,村民种茶积极性高涨,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逐年增加。为了提高碧螺春茶的经济效益,陆巷村于2008年建立了优质碧螺春茶业基地,一期工程位于陆巷村白沙地段,涉及茶叶基地面积1万亩,二期工程位于陆巷村纪革地段,涉及茶叶基地面积6000亩。

炒制碧螺春(www.xing528.com)

碧螺春于每年清明前后开始采摘,至谷雨后结束。谷雨 后采制的茶叶称炒青。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复杂精细而古老,须经“采摘、拣剔、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起锅”七道工序,其源可追溯至秦。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因不满有秦之苛政,遂遁隐于河南商山,时称“商山四皓”,后四人又隐于太湖洞庭西山,发明了仙苔茶制作工艺。

碧螺春的形成时间,大约在清朝中期。清王德维《林屋民风》“土产”条只提及东山片茶,《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后康熙皇帝以此茶绿如碧,制后蜷曲似螺,又值春天采摘,及其产地在碧螺峰,赐名为“碧螺春”。

1991年,在国家商业部和农牧渔业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洞庭碧螺春茶名列前三名。2010年,碧螺春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陆巷村所辖的白沙、北望村均盛产碧螺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陆巷村碧螺春产量稀少,至20世纪80年代初,年产量一直在1750千克左右。改革开放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2010年,陆巷产茶叶22.5吨,其中碧螺春茶就有18.5吨。2016年,陆巷村碧螺春茶园面积达5000亩,年产茶叶(碧螺春、炒青)5万千克。

陆巷村粮油生产占农业生产比重较小,只有沿湖的荡田平地种植水稻和油菜。20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一度粮油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后塘圩调整为内塘养殖,水稻、油菜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开始,陆巷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原有的少量湖边滩地经过改良后种植花果茶叶,不再种植水稻和油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