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村的形成与家族聚居密切相关,因此其宗族观念十分强烈,这不仅体现在陆巷村落的命名上,更蕴含于宗祠文化之中。陆巷的宗祠文化主要由家族祠堂和寺庙庵堂构成。留存至今的祠堂主要包括叶氏宗祠、王家祠堂、张家祠堂和席家支祠等。今天的陆巷古村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以王家祠堂为中心的空间布局。
叶氏宗祠位于山趾村76号,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清朝初年,叶尧明在朱巷大街建叶氏宗祠,起初规模较小,后因年久失修,即将坍塌。道光年间,叶氏后裔捐资重建宗祠,并增建住室、书舍等供裔孙读书。
王家祠堂(即怀古堂)位于紫石街71号,建于清代中期,原为莫厘王氏摆放先祖灵位及存置棺材的族祠。现保存有门屋、大厅、回廊、住楼等。1986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祠堂位于北望金坞东边蔡家山麓,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该祠堂原为张平甫兄弟三人分居。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遭兵燹后,改建为家祠。祠中祀始祖唐代御史中丞张巡、一世祖张省至十七世祖张景裴等。
席家支祠位于含山村150号,建于清代宣统元年。保存有庭院、门厅、大厅、前住楼、后住楼等建筑。
寺庙及庵堂主要有寒谷寺、沙岭猛将堂、大河头猛将堂、朱巷猛将堂等。
寒谷寺又名寒山庵、寒谷庙,位于村东面寒谷山上,始建于明代,后又经明清两代多次翻修。现在的寒谷寺为民国初期建筑,并属吴中区“文物地图册收录”的古建筑,东西分别有纯阳宝殿与观音宝殿两座,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近代又新建三上三下大楼做寒山寺大殿,同原观音殿供奉“西方三圣”。
陆巷古村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南北走向的紫石街及东西走向的六条古巷。
紫石街建于明代中期,因路面全用紫色花岗石板铺筑而得名。街道呈南北走向,南起蒋湾浜场,北至寒山庵,全长518米,宽3米多。路面石板下为小溪,亦是古街的排水系统。明代中晚期起,紫石街一直是陆巷古村的经济中心,沿街开有商铺、酒楼、糕团店、香烛店等店铺,清末修建的北区小菜场更是保留至今。古街两侧还分布着由王氏家族于明代成化年间出资修建的探花、会元、解元三座牌坊以及其他明清建筑。
六巷即康庄巷、文宁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其中姜家巷是南宋古巷,康庄巷、文宁巷和韩家巷均为明代古巷,旗杆巷与固西巷为清代古巷。
康庄巷位于紫石街南端,西起蒋湾浜场,东至春卿第,长183米,宽2米。两侧保存有三德堂、景和堂、宝俭堂、春卿第等明清古宅。
文宁巷长193米,宽3米,位于紫石街中段,西起探花牌坊,东至陆巷山山脚,全巷路面由明代小青砖铺成。道路两边有惠和堂、粹和堂、严家老宅等古厅堂。(www.xing528.com)
韩家巷位于紫石街北端,因南宋韩世忠后裔迁居此地得名。西起怀德堂,东至花翎巷北出口,全长120米,宽2米,道路由小麻石铺成。巷两旁有会老堂、嘉树堂和韩家老宅等古宅。
姜家巷位于紫石街北端,因姜氏家族居住得名。西起拐角头,东接寒谷山径,巷长241米,宽2米。路面由小青砖铺成。两侧有双桂堂、世和堂、三有堂等。
旗杆巷长136米,宽2米,位于姜家巷南,得名于原巷口的两块旗杆石,路面由小青砖侧铺而成。巷子内有照仁堂、杏树里、桃树里等古建筑。
古西巷,又名西巷,位于陆巷古村最西面。全长220米,宽2米,路面由条石麻板铺成,两侧保留有致善堂、德荫堂、銮头堂等遗址。
康庄巷
文宁巷
韩家巷
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陆巷村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共有35幢,大多以明清时期的厅堂宅院建筑为主。其中明代建筑17幢——会老堂、遂高堂、状元墙门、双桂楼、春卿第、三有堂、熙春堂、世德堂、鉴山堂、乐志堂、顺德堂、景岁堂、任远堂、会辅堂、鸣和堂、三祝堂、裕德堂;清代建筑14幢——粹和堂、维新堂、三德堂、谦和堂、昭仁堂、乐雅堂、蔼吉堂等;民国建筑4幢——怡古堂、穆家老宅、严家老宅等。这些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规模宏大,一般主轴线上有三进至五进建筑。墙体下部砌有山石,墙壁色彩多以白色为主,外墙涂成黑色,屋面用灰黑色的苏式瓦盖顶。梁、枋、檩、柱、门、窗略分深浅,漆成栗壳色。宅第装饰讲究,檩、梁大多雕花纹,门、窗施以木雕。而门枕、磉石、槛石都施以石雕。雕刻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草等。
姜家巷
旗杆巷
古西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