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原为湖中岛屿,历史上亦称包山,清末成为半岛。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钱塘褶皱湖苏断裂层。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长约10千米,宽约3千米。主峰莫厘峰,海拔293.5米。莫厘峰分出三支山脉,其中一支向西,经丰圻、小长湾、尚锦,至陆巷村境内的白沙、嘶马坞、纪革、寒山、嵩山、梁家濑等村落。陆巷境内山坞较多,利于茶树、枇杷、杨梅、柑橘等茶果生长。山下多为滨湖滩地及鱼塘等。清初康熙《县区志》记载的“东山八景”中,寒山落照、厘峰积雪、白沙卢桔、化龙飞泉、五湖帆影、沙岭春晓等六景都在陆巷。全村区域面积7.1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48平方千米,占90%;水域面积(含所辖太湖水面)0.71平方千米,占10%。山体主要由五通系硬质的石英砂岩及紫云母砂岩构成,属棕色土壤区。
陆巷村民居俯视
陆巷村境内分布有9条河港,均为南北流向,分别从平岭、白沙岭、寒谷山、嵩下、梁家濑等山岭流入太湖,既是村庄的泄洪水道,又是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运通道。
陆巷地处长江下游太湖南岸,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临近湖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陆巷动物资源丰富,湖中蕴含着鳜鱼、湖虾等种类多样的太湖水产品,山林中分布着獐、猪獾、黄鼬、野兔等动物。春天为碧螺春茶采摘之季,亦是梅、桃、杏、李等的花期。夏、秋枇杷、葡萄、梅子、桃子成熟,同时,还可收获湖蟹、柑橘、板栗、石楠等。
陆巷村位于西南太湖东山半岛东山后山的一个浅坞内,距镇区13千米。其地背山面湖,西北邻太湖,南靠碧螺峰,又与莫厘尚锦村、杨湾石桥村东西相连,与洞庭西山隔湖相望。全村由原白沙村、含山村、北望村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其中白沙村与含山村紧密相连,北望村自成一体。北望与白沙、含山村之间相隔上湾村,因此,全村地形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白沙、含山村(含太湖南、北箭壶岛),二为北望村。白沙、含山村东分别与星光村、碧螺村相连,南与上湾村接壤,西北临太湖。北望村东与上湾、屯湾村相邻,西北临太湖。(www.xing528.com)
陆巷村境内低山丘陵延绵起伏,由北至南分别是平岭、白沙岭、寒山、嵩峰等,经碧螺峰再折向西南为王舍山、北望山、饭石峰、南望山等。山坡平缓微陡,最高处海拔202米,地势由山脉沿山脚延伸至山坞、山湾,由北至南折向西依次有白沙坞、化龙池坞、蒋湾等,山下分布着冲积平原,山麓为平原和滨湖滩地。
因而在选址上,陆巷古村落北、西、东三面背山,一面朝水,具有山环水抱的特点,属于湖湾与山坞相结合的类型。由于山坞相对封闭,在空间上呈现出向心聚合的环境,利于抵御外敌入侵。陆巷整体山势较高,不易受洪涝等自然灾害侵袭。山谷又可阻挡、减弱北方寒潮侵袭,有助于农作物越冬。同时,陆巷湖湾多为侵蚀地形,便于渔船停泊,是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理想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陆路以山道为主,尤以前后山之间古道较多。1976年4月,东山镇修建后山环湖公路,打通了陆巷村与东山镇区的交通。2010年环山公路的修筑,也使得陆巷村境内交通更为便捷。此后,村内道路纵横,自然村之间皆有公路相通。
自宋代以来,陆巷古村的格局基本未变,由惠头、含山、蒋湾、陆巷等4个自然村落组成,南起严巷村,北至寒山港,东连寒谷山,西迄太湖滨,属于山坞与湖湾组综式布局。其核心区域为一街、三港、六巷,为棋盘式格局,皆依内部河网形态形成。一街即紫石街,其街南北走向,前后建有探花、会元和解元三座明代牌坊。三港即寒山港、陆巷港与蒋湾港,使得陆巷古街与太湖相连,同时也成为陆巷古村的泄洪水系。六巷分别是康庄巷、文宁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皆为东西走向。在紫石街与六条古巷两侧,原有72幢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现在仍然保存的有34处,其中明代建筑19处,面积6182平方米,清代建筑15处,面积11514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