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良村巷口坡的两边,有座古庙,是为纪念抗清名将梁云升、杨禹甸而建的。梁云升,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举人,官至内府中书,后升至兵马车驾司之职,杨禹甸则为户部尚书。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崇祯帝于煤山自缢,吴三桂为得到陈圆圆,则开关引清兵入关,农民起义军失败,清王朝建立。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为永历。清廷派大将爱星河与吴三桂率大军南下,意欲扑灭永历政权。1652年,永历逃至南宁,梁、杨两位一边协同永历帝治理地方,一边筑阵迎敌,在今石埠孵鸡坪及言屋、将台一带建立两个阵地。只因清兵声势浩大,1659年,永历帝不得已撤出南宁,由杨禹甸护送永历帝退入云南。梁云升则带领将士奋力抵抗,屡退清兵,他在激战中被毒箭所伤,不幸殉难。杨公回到石埠,得知这一噩耗,悲痛万分,又不甘心为清廷所仕,于农历五月初五效法屈原,带上凉粽,骑上战马,誓投邕江,刚浸马腹,则气绝身亡。当地群众为表彰这两位忠肝义胆的英烈,在巷口坡两旁的“鹤园地”建了一座叫“义生祠”的小庙作为纪念堂。
与梁公同年中举的富庶乡民马建三闻讯后,从任所浙江省返回,在乔板(今南宁石埠)周边动员各村村民捐资,在义生祠的原址上重建一座更为辉煌的庙宇,称为“双忠庙”,并在庙前栽种一棵大龙树,以表英雄万古长青。庙宇为三进两廊,飞檐画栋,所用料全是木结构,各方人士所赠匾额有数十块之多。各方名人手迹碑石及各方人士所捐集资碑刻等也有数十块。在头座挂有一块“双忠庙”的金字匾,座后边有一块匾写有“其盛矣乎”四字,匾下边还刻有与建庙有关的乔板各村的名称。在中座挂有一块“崇正黜邪”的匾额。后座为宝殿,门上方挂有一块匾,书写“多仕禔福”四个字,殿内有梁、杨两位的画像,坐的虎皮高椅,两边有大小官员的画像,数百年来,色彩鲜艳不褪色(系沙井乡乐贤村温屋坡黄彩华所画)。宝殿上边挂有一块金色匾额,写有“辉映睢阳”四字,乃马建三所提。
重修中的双忠庙
从前,一般地方上设一所正规的学校,都是借助现有的庙堂来支用,如今庙里还保留着1937年在庙前两米处建筑的一座西洋式的校门墙,以示这里是学校,避免政府以破除迷信的方式来拆毁庙堂。那时曾在后座的宝殿前面用一大幅灰蓝色的布遮挂画像来应付政府,以保庙堂。
农历三月二十九是梁公的诞期,族中群众就定这天为纪念日,每当这一天,忠良人都会祭祖会客。节前两天,村民便会请人来双忠庙前唱戏,这戏一唱便是三天三夜。节日当天,村民都会放烟花、抢花炮。村民们在地上点燃铁炮,铁炮上天后落下,谁抢到铁炮便预示着谁下一年可以万事如意,好运连连。节日当天,村民用香蕉叶包三角粽,预示着多子多福;蒸糖糕,预示着节节高升。这一天村民都开门迎客,不管认识与否,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吃饭、喝酒。(www.xing528.com)
遗憾的是原庙于1960年被拆毁,后因在《广西日报》刊登关于广西有两间双忠庙一事,一间在桂林,一间在忠良村,这才引起族中父老及群众的重视,议论集资重建,只因集资有限,如今只能建成一独间小庙来纪念罢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免日机空袭的干扰,曾有两届干部学校学生从南宁搬来双忠庙集训,原来小学搬到巷口坡的公所上课,原校让给干校学生学习,称他们是干校生。他们除了上文化课、政治课外,还有军事课,经常到河边设靶场,实弹射击,还配有号兵,以号声来指挥行动。
当时,干部学校的师生,除了课程学习外还到各坡贴墙报,以标语、漫画等方式宣传抗日。晚上曾在庙前演话剧,内容都以抗日的题材为主,小学生也来给他们当配角;学生军也住进了双忠庙,到各坡贴墙报、标语等宣传抗日,教小学生唱抗日歌曲。
双忠庙成了干部学校后,政府为了予以干校在工作上的方便,修了一条数百米的泥土简便公路,由杨村坡的那坛巷至双忠庙,这是忠良村的第一条公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