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菜不糊,无菜不蒸——江湾的美食文化代表

无菜不糊,无菜不蒸——江湾的美食文化代表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大自然的恩赐并不能随意挥霍。在江湾有个说法:无菜不糊,无菜不蒸。如今的糊菜已成为江湾人的最爱,宴席上的第一道下酒菜就是它。特别是口感极佳的山野小菜和嫩豆腐做成的糊菜,游客们更是赞不绝口。在江湾,糊菜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对往昔艰苦岁月的纪念和感恩。蒸菜是江湾饮食的另一特色。这些蒸菜拌的不是淀粉,而是大米或糯米晒干磨成的粗粉,不黏不稠,清新爽口。

江湾还有其他的珍稀技艺,虽尚未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的名录,却也十分珍贵,需要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使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在江湾风采长留。当然,有一种传统文化不需要刻意保护也会长久留存,那就是——吃。

作为古徽州时期的重镇,江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江湾独特的饮食文化。江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食从来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这是特殊地理位置的恩赐。不过,大自然的恩赐并不能随意挥霍。萧江宗祠谱训崇尚自然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内敛低调的徽文化相得益彰。这就形成了江湾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江湾有个说法:无菜不糊,无菜不蒸。这两种是江湾颇具特色的烹饪方式,品尝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糊菜是江湾菜的一大特色。江湾人多山多田少,经常缺粮,过去在饥荒年或青黄不接时,村民常常会把磨成粉的粮食拿出来与地里的菜或山上的野菜混合了煮着吃,这就是糊菜的雏形。发展到现在,江湾的糊菜已颇为精细,味道鲜美可口。如今的糊菜已成为江湾人的最爱,宴席上的第一道下酒菜就是它。当地人对糊菜的喜爱不止于此,日常三餐、午后小食也少不了它的身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曾经为了省粮、省时的糊菜却因为少油清淡而受到追求饮食健康营养的游客追捧,如糊豆腐、糊豆芽、糊南瓜、糊萝卜菜、糊野菜等。特别是口感极佳的山野小菜和嫩豆腐做成的糊菜,游客们更是赞不绝口。在江湾,糊菜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对往昔艰苦岁月的纪念和感恩。

蒸菜是江湾饮食的另一特色。这里的蒸菜与别处不同,“无荤不可蒸”,不管是鸡鸭鱼肉,还是难得一见的海味山珍,抑或田园鲜蔬,江湾人都可以变着法子用米粉蒸起来吃,如蒸鸡、蒸鱼、蒸肉、蒸菜心、蒸苋菜、蒸莴苣、蒸南瓜、蒸豆角、蒸芋头、蒸萝卜、蒸野菜等。这些蒸菜拌的不是淀粉,而是大米或糯米晒干磨成的粗粉,不黏不稠,清新爽口。最有特色的蒸菜是蒸杂碎,用板栗、芋头、萝卜、鲜笋等与猪肉混合蒸,荤菜在上,素菜在下,滋味丰富,香味浓郁。蒸杂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鲜笋,细嫩清香,入口即化,口味独特。(www.xing528.com)

江湾汽糕也是蒸出来的美食。将发酵后的米粉用油与盐拌匀,倒入蒸笼,摇匀后撒上竹笋和辣椒末,上锅蒸上10分钟即可。蒸好后的汽糕清香扑鼻,美味可口。端午时节,汽糕特意被切成龙鳞的菱状,代表着村民对龙的崇拜。

四月份里,江湾当地村民的饭桌上一定少不了笋和清明粿。笋的材质简纯,和任何事物都能完美搭配,江湾笋极鲜极嫩,当地很喜欢做成蒸菜的形式,与荤肉组合,风味极佳。清明粿更是具有山野情趣,村民们早早上山采摘艾蒿,趁着新鲜做成粿子,有咸甜两种口味,轻轻托在粽叶或竹叶之上,未尝已闻清香,再品回味无穷。

把散落在各地的游子联结在一起的除了家乡的美食,另外一种文化符号就是宗祠文化。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纽带,让漂泊的异乡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根”。宗祠文化的传承弥足珍贵,祠堂存在着,就给异乡人寻根提供了一种灵魂寄托。

比如江湾村的萧江大宗祠,又名永思堂,曾被誉为江南70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走进江湾景区,便可以看见它屹立在山水之间,巍峨高大,华美考究,承载着江湾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背倚后龙山,前凭梨园河,山水汇集之处,灵气开源之端。萧江宗祠是江湾宗祠文化的物质载体,江湾人自发修撰族谱、开祠祭祀,共同形成江湾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宗祠文化,团结全族全亲,兴旺宗亲子弟,给江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