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奖励保护西江苗寨规模宏大的吊脚楼与苗族文化

奖励保护西江苗寨规模宏大的吊脚楼与苗族文化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有效保护西江苗寨规模宏大的吊脚楼建筑以及鼓励村民保护苗族文化,自2009年起,政府开始启动民族文化保护奖励工作。政府投资设立西江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经营,将每年的门票收入按规定比例以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形式反哺给当地村民,以充分调动西江苗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支持、配合、参与当地苗族文化保护工作。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内容按照建筑保护、家庭成员行为规范两个主要内容进行打分评级,每年进行两次。

奖励保护西江苗寨规模宏大的吊脚楼与苗族文化

千户苗寨经过了十余年的旅游开发,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的经济来源也由原来的单一务农转变为多元化的收入方式。

苗寨的收益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营性收益:指的是西江苗寨村民利用自有房屋住所、租赁他人场地以及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园区综合执法局”)提供的公益性摊位进行各种经营而获得的收益。村民的经营内容包括农家乐旅社客栈小吃摊点、服装照相、百货零售、民族工艺品、银饰销售等。截至2017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西江景区农家乐(食宿)经营户达到378户,其中,外地经营者211户,西江本地经营户167户。[10]景区农家乐餐饮食宿从业人员1378人,总床位数8015个。据不完全统计,农家乐经营户年平均收入在9万元以上。由于旅游淡旺季、地理位置、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情况不同,农家乐高收入者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低收入者在6万元左右,大多在6万到20万元不等。为了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以及平衡因为地理位置不同等因素带来的农户收入差距,近年来,园区综合执法局启动了划行规市工作。2017年在西江苗寨景区内设置了311个摊位(其中大北门30个摊位、小吃街100个摊位、工艺品48个摊位、世博林服装照相门面106个、烧烤街27个摊位),收取少量的摊位费和门面费,以公益性的价格提供给西江的村民经营。[11]

十户一体的抱团发展制度

二是奖励性收益:指西江景区从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发放给西江村民而产生的收益。[12]西江千户苗寨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苗寨内吊脚楼依山而建、户户相连、规模宏大,是独特的建筑景观,也是西江苗寨村民集体所有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为了有效保护西江苗寨规模宏大的吊脚楼建筑以及鼓励村民保护苗族文化,自2009年起,政府开始启动民族文化保护奖励工作。政府投资设立西江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经营,将每年的门票收入按规定比例以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形式反哺给当地村民,以充分调动西江苗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支持、配合、参与当地苗族文化保护工作。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内容按照建筑保护、家庭成员行为规范两个主要内容进行打分评级,每年进行两次。其中建筑得分占60%,行为规范得分占40%,然后匹配以等同比例的文化奖励经费,计算出每家每户的文化评级奖励收入。从2009年开始实行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试点,奖励金额由原来门票收入的15%提高到现在的18%。从2009年到2017年,西江苗寨景区累计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1亿多元,户均累计达7万元以上。

三是资产性收益:西江的资产性收益又可分为房屋出租收益、门面出租收益、土地出租收益。

四是就业性收益:旅游开发之前,西江苗寨景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打工。2008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大量回流到西江本地,并在景区内充分就业。据项目组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年,常年在西江景区打工的人数有2000~3000人,其中西江苗寨村民有1000多人。每人每年打工收入为3万~5万元。对于没有房屋出租和经营项目的农户家庭来说,在景区的就业性收益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8年开始,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餐饮、酒店、农家乐等服务游客的经营商户开始出现。根据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工商局提供的工商登记资料,2008年有79户经营主体在西江进行工商登记,2009年西江旅游公司成立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活化旅游市场环境,在西江本地注册登记的经营主体迅速增多。2008年起,每年在西江登记的经营商户都超过50户;从2014年到2017年,每年登记的商户均超过100户,包括客栈、酒店、餐饮、小吃、服饰出租、银饰、茶叶、特色商品等。到2017年5月,在西江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超过了100个。旅游业态十分饱满,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江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村寨甚至整个雷山县经济的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西江人民得以脱贫致富,外出务工人员得以重回家乡工作,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得以解决,西江经济完成了由农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以及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西江千户苗寨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保持了村寨的活力。但作为一个景区,西江千户苗寨大部分的收入来源还是门票。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江千户苗寨仍无法摆脱对门票的依赖。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需要偿还前期投入的贷款;二是苗寨的保护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三是未能从旅游发展获益的村民需要补偿。由于门票主要由政府收取,西江苗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就有可能具体化为村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如何延续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契合西江苗寨村民的现实生活需求,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1]罗琪.西江民俗旅游景观抢救性保护与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05).

[2]张欣.基于居民感知的西江苗寨旅游空间正义研究[D],2019.(www.xing528.com)

[3]张欣.基于居民感知的西江苗寨旅游空间正义研究[D],2019.

[4]张欣.基于居民感知的西江苗寨旅游空间正义研究[D],2019.

[5]裴秋菊.黔东南斗牛节助推创建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文化报,2016(08).

[6]杨羽.贵州苗族的节日与传说.理论与当代,2014(04).

[7]罗琪.西江民俗旅游景观抢救性保护与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05).

[8]草家.贵州千户苗寨[J].城建档案,2019,233(02):99.

[9]陈志永,王化伟,毛进.社区主导转向政府主导——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模式演变的调查分析与评价[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00(005):64-71.

[10]李天翼,邢启顺,卢凤滨.既实现了“脱贫”还实现了“致富”.中国民族报,2018(07).

[11]李天翼,邢启顺,卢凤滨.既实现了“脱贫”还实现了“致富”.中国民族报,2018(07).

[12]李天翼,邢启顺,卢凤滨.既实现了“脱贫”还实现了“致富”.中国民族报,2018(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