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江模式:美丽的经济与文化调适之路

西江模式:美丽的经济与文化调适之路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不可否认,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为运行特征的“西江模式”的确让当地经济与文化实现了调适与更新,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建构性态势,为村寨的振兴不断注入动力。

西江模式:美丽的经济与文化调适之路

众所周知,经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西江千户苗寨的振兴主要得益于较好地实现了区域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形成了西江稻耕渔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保持了苗寨独特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维系了西江特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自然经济与民族文化形成了西江传统社会发展的两翼,让西江形成“千户”之规模,让西江保有“苗寨”之本色。

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的变革,西江苗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也不断发生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江苗寨的旅游业开始兴起,当地经济与文化之间不再“若即若离”,苗寨独特的民族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将两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不过,当时的西江旅游业主要还是社区居民自发的接待和经营,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等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所以直到21世纪初,西江苗寨的旅游业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客源主要是来此从事调研的学者和在校大学生,当地人把那段时期的西江苗寨形象地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

著名作家余秋雨给西江的题词

西江苗寨旅游业发展的转机出现在2007年。2007年,西江苗寨被遴选为贵州省第三届旅发大会主会场,以主办旅发大会为契机,雷山县政府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修建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场、苗族博物馆、停车场等26个基础设施项目,购置10余台景区观光电瓶车。上述项目的投资建设丰富了景点内容,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市场卖点,优化了游人进出景区的环境,提高了景区品质。不仅如此,当地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重点地组团到北京、广州、重庆等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采用“多位一体”的宣传攻势使雷山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国苗族文化中心”“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看西江而知天下苗寨”的品牌形象逐渐被外界所认知。这样,在当地政府主导下,西江苗寨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得以优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扩张,旅游人次呈现井喷式增长。[9](www.xing528.com)

西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苗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旅游业在助力西江苗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增强西江苗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改善西江苗寨社会文化环境的同时,也在淡化西江苗寨的民俗风情,加速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产业发展对资金的“硬”要求压倒了社会发展对文化的“软”需求,西江苗寨经济与文化传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

为改变这种局面,当地政府一方面被动抢救,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对西江苗寨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主动动员,通过等级评定、经济激励等措施激活社区居民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和积极性。当地政府还从县级各机关抽调100余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经过认真培训后派驻西江,对当地居民进行“一帮一”对口服务;组织部分村民赴北京、贵阳等地参观、学习。学习、培训后的村民的旅游从业技能和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从内心深处为自身拥有的文化和传统而备感骄傲,激发了村寨文化主体挖掘本地文化的潜力和动力。

尽管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不可否认,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为运行特征的“西江模式”的确让当地经济与文化实现了调适与更新,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建构性态势,为村寨的振兴不断注入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