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村历史源远流长,它见证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积淀数百年民俗风情,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篇。民风淳朴,聚族而居,崇尚读书,追崇商贾,邻里至推“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同居”。黟县地方志主编胡时滨精言:“黟县碧山村——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宗族文化的宝地,名胜建筑的大观园,田园风光的景观地,乡村旅游的标杆,美好乡村建设的典范!”中国光雕艺术之父李文良精辟概论:“徽州集中国优秀传统风俗之大全,黟县传承最为完美,而碧山古村继承的则最为经典。”
碧山村自古以来一直沿袭“出地方”的习俗,如今,它已经成为黄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一种祭祀仪式,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出地方”的“地方”指的是“无常”,在民间传说中是人世间正义的使者,为百姓所仰视膜拜。碧山村的“出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族长挨家点丁,壮实男丁二三十人,头戴稻草编织的帽子,身穿稻草编织的草裙,脸上画着红绿两色的油彩,些许人敲锣打鼓,些许人手执刀戟,这些人表情肃穆,随着锣鼓节奏边走边舞动,高吼长叫,驱赶灾难和妖魔。队伍从族祠开始,沿着东边庙出村,翻丁家坟陵,过漳河西门桥,沿叶家田、乐成桥到云门塔后折回村里。“出地方”是碧山村一种特有的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古老民间习俗。
“开秧门”是碧山村的农业生产风俗。碧山村村民将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村民们通常准备猪肉和一只雄鸡,摆到禾场正中,焚香点烛,燃放鞭炮,祭拜土地神,祈求农家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之后村民们打着赤脚,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跳到田里扯秧苗。“开秧门”是农民一年一度春耕伊始,祈求丰收的一种仪式。
此外,碧山村的舞龙舞狮历史悠久。其龙狮由毛竹、多色厚纸扎头部和尾部,用棉布做龙狮身子。在腊月三十、正月初一等重大节日,舞龙舞狮的队伍挨家挨户去辞岁拜年,龙狮队伍敲锣打鼓经过村民家门口,主人大都燃放鞭炮以迎龙狮,并递上红包、糕点、糖果之类,以表谢意。
碧山村民间百工有悠久的历史,如纸扎、竹编、竹雕、木雕、石雕等。碧山村汪、何氏纸扎手艺,几百年来代代相传。其工艺精湛,先把毛竹或水竹撕成篾,然后用绵纸搓成纸捻,扎成物品的框架,再糊上多色纸张,贴上装饰剪贴图案。何氏扎的凤能飞,扎的龙会跃,扎的兔可跑。村中祭祀用的纸扎,诸如住宅、车轿、各类生活用品等大都出自何氏之手。(www.xing528.com)
还有美味的食桃和锡格子茶,都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味独特,凝集了碧山人劳动的汗水和丰收的喜悦。打食桃用料简单,只需籼米和糯米,碾粉和至成粉团,摁入各色木制模具中,打成桃形米粿,蒸熟后放进瓮里浸上凉水,能储存一冬。腊月里,三五户人家约好日子,到了打食桃那天,把两张八仙桌一拼,铺上干净桌布,各就其位。碾米和粉、入模打制。食桃图案有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福寿双星等,各种图案的食桃表达了碧山人祈求多福多寿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村民制作食桃
锡格子茶是碧山人在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必做的一种传统早茶。“锡格”指的是装地方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子”指的是方言中的“鸡蛋”;“茶”指的是“早茶”。八仙桌上,每个座位摆放一杯寓意来年“生活甜蜜,年头甜到年尾”的糖茶和一杯寓意来年“春满家园、活色生香”的香茶。八仙桌正中间,摆放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锡格”,寓意“步步高、年年高”。锡格里盛满了寓意“步步高升”的千张酥,寓意“招财进宝”的寸金糖,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芝麻糖,寓意“早生贵子”的花生糖。品过茶品后,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蛋就端上桌,每人须吃两个,寓意好事成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