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处偏远的普通村庄,建在半山腰,文笔峰的天然泉水顺流而下,围绕着村庄,供全村人饮水使用。村庄周边被农田包围,文村曾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农业村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文村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82%,空气负离子指数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1500个,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拥有众多优质的山水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山三泉两寺一湖一岛”,即天井山、天雷山、天云山;枫林咽泉(江南两大奇泉之一)、珍珠泉、洞顶泉;天雷寺、天云寺;岩岭湖;香莲岛。境内还有四大古村落:文村村古村落、贤德何村坞古村落、大溪大坞古村落、碧东山古村落。文村拥有徐家传说、扬名山“八部天子”的故事、笔架山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村十景、天井山、洞顶泉、巨龙林场、天井生态农庄等特色景观资源。
全村四面环山,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环境幽静,民风淳朴,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居住环境优越,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文村有保存完好的建造于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40多幢古民居,形态各异,并拥有“石头打墙”的独特建筑工艺。
文村地处穷乡僻壤,交通闭塞,村中的古老建筑因经济落后而得以保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文村是“富春山居图”项目启动的先锋,是浙江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之一。2012年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建筑师王澍倾力打造。
改造后的文村村在建筑特色上,是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复兴,对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进行加固修缮;对重建的现代感十足的新式建筑,按照文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力图呈现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改造后的文村在居住条件上,维持了原生态的居住环境,每户都有精心设计的入口,有休闲小憩的天井和阳台,营造了尺度适宜、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的内部格局。
改造后的文村在环境保护上,为了建设美丽生态田园,在民居的外围,提高田园景观化水平,优化农作物空间布局,春天大规模地种植油菜花,集中连片,蔚为壮观;在生态果园集中种植果树,果实成熟季节,接纳游客进园采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村建成了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最美田园”,打造“诗画浙江”田园版精品样板。
依山而建的民居(www.xing528.com)
这些古民居得以留存,有些是因为老人依恋老宅,有些是因为没来得及拆。虽然有些老房被拆了重建,但是没有破坏整个村庄的整体布局,村子里半新半旧,两种状态交融在一起。另外,在老村的西侧设计并建造了一个朴素又有民族乡村特色的新时代村落。这些新建造的农居疏密有致,就像是在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既不与老村脱离,又是新村建造最理想的形态。
荣庆堂 文村原有一个宗祠,4个厅堂,供家族议事使用,道忠堂是元开创始祖万一南泉公的居址,荣庆堂是永宁公所建,现如今只剩下荣庆堂古韵犹存,但不再用于议事,基本闲置,只是在丧庆时会在厅内摆设酒宴等。
石头打墙工艺 是村里老一辈匠人通过师父带徒弟,口授相传的方式传下来的。村里有一支20多人的专门砌石头墙的施工队,看似平淡无奇,砌出来的墙却精工别致、坚固严实、风格独特,细观可体会到历史沉沦与岁月沧桑的痕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文村因地理位置较偏,经济不发达,村民大部分去往城里,有的人在城里工作,有的人在城里买了房长期安居下来,还有一小部分村民回归乡村办厂或是从事农业加工生产,属于典型的“隐形城市化”状态。中国美术学院王澍老师认为,真正的城市化不应该单向地把农民推到城里去,而应该是“把丢失的传统文化找了回来,把对自然的感受找了回来,把传统的手工艺找了回来,把生活里那种中国的味道找了回来”。
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在富阳全县深入调研了300多个村子,最后发现了文村这一方宝地。于是他整整花了3年时间,从规划到落地,按照文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力图呈现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已经建造完成的36户农居,有的用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1]村民们体会到建筑学的魅力、设计的力量。新村的建造不但没有影响村民的生活,反而让他们多了一份对这个村子的自信和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