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特色建筑民居,南社村建筑分布

岭南特色建筑民居,南社村建筑分布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因此,南社村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形成南社村古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广府民间建筑特色,是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实例,是研究岭南传统建筑的标本库。

岭南特色建筑民居,南社村建筑分布

南社村地势平缓,有一些丘陵地带,村里村外,水塘密布,适于农业生产和居住生活。南社村整体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东西宽约320米,南北长约300米,占地约96000平方米。东西方向居中是一条长条形的水塘,它们被三座桥分隔成从西到东的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肚蔗塘四个小水塘。

水塘两岸布置的是主要祠堂。由西往东,在西门塘的北岸有任天公祠、百岁祠、简斋公祠三座祠堂;在百岁塘北岸有焦谷公祠、百岁坊、照南公祠,南岸有谢氏宗祠、孟公祠,在祠堂塘北岸有社田公祠。至明朝中期时,村落初具规模。

南社村建筑分布

南社村的祠堂一般都修建得华丽壮观。以谢氏大宗祠为例,这座宗祠坐西北而面东南,居全村的中心位置,背靠马头岭,面向长水塘,远望水塘南面的樟岗岭,是一座选址讲究风水的祠堂。谢氏大宗祠长25.5米,宽12米,建筑占地面积达306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的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大门框选用红砂岩柱石做材料,门墩采用青石并雕有花纹,刀工粗犷。大门前除了两座石狮子是新雕的之外,其余10多块功名碑石和旗杆夹石均为原件,是重修祠堂时从各房的祠堂中搬来的。门厅正脊用以琉璃雕塑,琉璃脊长约12米,两端为夔纹,中间塑有亭、台、廊、阁以及迎宾、交谈、侍立、端坐、送客等各种姿态的人物40多位。正脊两旁立有两条琉璃烧制的鳌鱼。亭、台、廊、阁还刻有各种花纹。整条琉璃瓦脊五彩缤纷,相当华丽。

明朝末年,村民为了加强防卫,在村落四周修建了围墙,设东、西、南、北4座门楼和17座谯楼,围墙周长302.5丈,形成了以围墙为界的布局。清朝康熙年以后,民居和庙宇向围墙外扩建。现存的古建筑群包括古围墙内的古建筑和古围墙东门外以关帝庙和尼姑庵旧址为主的古建筑。古围墙内的古建筑群面积达96000平方米,古围墙东门外的古建筑群面积13000平方米。目前南社村有祠堂30座、庙宇3座、古民居250多间、古井40多口、古墓36座(古建筑群内1座、古建筑群外35座)。其中谢氏大宗祠、百岁坊祠、社田公祠(百岁翁祠)、谢遇奇家庙、关帝庙、建威第(谢遇奇故居)、资政第等是古建筑群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

社古寨墙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月,寨墙以夯土或红石做墙基,青砖砌筑谯楼,全长302.5丈,共有谯楼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联。寨墙建成后,先后抵御了顺治五年(1648年)李万荣等率众七日的围攻和康熙十年(1671年)刘进的围攻。现寨墙残留数段,谯楼尚存一二。

谢氏大宗祠有着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接,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始建时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肇建碑刻。

百岁翁祠为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硬山屋顶,始建于明朝,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现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红石雕刻具有明代风格。

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现存建筑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百岁坊坊祠结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谢遇奇家庙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的谢遇奇而建的。谢遇奇是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官至副官,当时跟左宗棠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谢遇奇家庙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村传统建筑细节

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的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南社民居大都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年)武进士谢汝镠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

“家庙”多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上百间民居错落交织,在密集的树丛中闪现着古典的韵味。“家庙”门楼上无论是动物还是花鸟的木雕、石雕全都栩栩如生。

这些融家庙、水坊、古井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还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区水乡居民生活状况的鲜有的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南社村秉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治理村落环境、村道、给排水系统,重点修缮或修复18座古建筑,包括东园公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因此,南社村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形成南社村古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广府民间建筑特色,是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实例,是研究岭南传统建筑的标本库。茶山南社村古建筑群现为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古建筑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题写“南社明清古村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