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社斋醮:东莞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活动

南社斋醮:东莞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活动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社斋醮南社斋醮,是东莞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冬至临近时举行。据《南社谢氏族谱》载:“打斋建醮”俗称“做斋”。直至2014年,南社再次重办“斋醮”活动,这一活动已经与茶园游会共同成为茶山的品牌。茶山绸衣灯公制作基地位于南社明清古村落谢膺书院,于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社斋醮:东莞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活动

除了以祠堂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南社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尤其以斋醮活动最为丰富多彩。

南社村自古以来就是以血缘传统为纽带,以渔樵耕读为聚落,以信仰道、佛两教为宗的村落。道、佛两教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广泛流传于民间。以前,南社村每隔三年举行一届“打斋建醮”活动,所谓“打斋建醮”实际上是道教设坛祈祭之一种神仪,也有人叫“太平清醮”。求神拜佛,借以消灾解难,祈求老少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社斋醮

南社斋醮,是东莞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冬至临近时举行。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南社斋醮”活动又融入了当地特有的群众节庆活动,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南社谢氏族谱》载:“打斋建醮”俗称“做斋”。缘起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三月尾旬,“村里忽然瘟疫大起,村民有避于他乡戚友,有宿于庵堂庙宇。请尼姑打斋三昼连宵,焚烟花香火三夜,至六月尾旬方止。计死去人数一百有余,死去黄牛、水牛二百多头。全村人心惶惶,谈疫心变。遭此惨祸,实不堪言也”。

据介绍,由于“斋”是南社一项大型供奉神灵活动,经费来源于民间资助,不足部分由崇恩堂公尝补贴。活动由每一个坊推选三个村民为理事,其中挑选一人为“斋头”主持日常事务。另以“元首”名义吸引富者赞助。斋会规定,例如每个“元首”50元,多赞助即多“元首”。每个“元首”送一个灯笼,灯笼上书“谢”字,悬挂于城墙上,功德无疆,沛觉殊荣。同时把全村谢氏男丁名字,分尊卑辈分,编排写在大红纸上,张贴于西城楼内墙上,称之为“上榜”。只有男丁才有资格。俗话说“做斋上榜女无名”,这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旧俗。

“上榜”是有规矩的,名字排在前面第一名的称为“揽榜头”,排在最后一名的称“揽榜尾”。“揽榜头”与“揽榜尾”两者都是村中辈分高而又夫妇俱全,儿孙满堂,所谓好命人者居之。经村中族长绅耆评议,筛选而定,不以谁家有钱、谁人地位官职高者而为之。(www.xing528.com)

“做斋”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坐斋”、“开斋”和“建醮”,三个步骤都各有讲究。

第一步“坐斋”。“坐斋”是“做斋”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订请南哑、道士、尼姑,再请八音鼓乐班。然后在横塘壆搭建一座木偶戏棚,在谢氏大宗祠水塘前搭一座斋棚。还要用竹笏制作一个高大纸札“鬼王”和一个“城隍”。最后请粤剧戏班以及木偶表演剧团,并做好分工合作。

第二步“开斋”。开斋日全村男女老少均斋戒沐浴,三天内以素食为主,不吃或少吃荤菜,以求尊敬神灵。

第三步“建醮”。“建醮”第一晚,道士、尼姑、喃呒佬发马祭幽,在鹤园岭置高约两米纸札“城隍”为法场功德施法。第二晚,在东祖坟前玩火盆,由喃呒佬骑纸札火麒麟,火花四溅,边舞着放烟花爆竹,边唱反调谐语。第三晚,“化牒”烧鬼王、城隍。众人把菩萨送驾回宫(庙),经过一连三昼夜,“做斋”活动落幕。

南社村三年一届斋,也是三年一会景。“斋醮”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被废止。直至2014年,南社再次重办“斋醮”活动,这一活动已经与茶园游会共同成为茶山的品牌。现在,每年12月初,南社古村落都会组织采香、请香仪式以及南社斋醮大巡游、千叟宴等活动,给观众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同时,彰显南社的“忠、孝”文化。

茶山绸衣灯公也是南社村的一大特色。茶山绸衣灯公是东莞市茶山镇及周边地区“开灯”仪式的必备品,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技艺,其做工精致、色彩鲜艳夺目,多取材于戏剧神话。茶山绸衣灯公制作基地位于南社明清古村落谢膺书院,于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