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觅本珠玑巷美景,踏足蕃盛枝的芦荻墩

寻觅本珠玑巷美景,踏足蕃盛枝的芦荻墩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为避战乱,谢尚仁迁徙至东莞南社村。在南社村的明清建筑群中,各类祠堂成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法文化中凭血缘关系按纵向为祖,横向为宗。经过历史的沧桑变迁,5座谢氏祠堂和1座卫氏祠堂已经损毁。南社村目前现存有30座祠堂,其中19座保存较好,6座保存一般,还有5座保存较差。而这30座祠堂中除了1座麦氏宗祠外,其余29座均为谢氏祠堂。谢氏祠堂的数量占现存祠堂总数96.6%。

寻觅本珠玑巷美景,踏足蕃盛枝的芦荻墩

南社历史悠久,据村志记载,南社村始建于宋代,初为陈、黄、麦、钟、戚、席诸姓聚居的小村。南宋年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南雄州推官谢希良之子谢尚仁迁徙到南社并繁衍生息。

谢姓居民的远祖可追溯到东晋时会稽山阴的谢氏。名臣谢安曾对朝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侄谢石、谢玄指挥淝水之战击退前秦虎狼之师,保存了东晋的半壁江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士族势力的江河日下,谢家作为一个整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后代子孙耕读传家,文风延续且适应了科举制度,个人出仕做官者也不在少数。南宋淳熙年间(1178年),谢安第三十二代孙谢元伟出任广东南雄郡司马,其家族开始南迁至南雄珠玑巷——中国古代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之一。

南社村鸟瞰图

据《谢氏宗谱》记载,南社村始祖谢尚仁是广东南雄州推官谢希良之子,出生于宋嘉熙二年(1238年),祖籍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为避战乱,谢尚仁迁徙至东莞南社村。谢尚仁勤劳、忠厚、勤俭,由于出身于官府之家,在家教上秉承“勤俭、立志、好学”。世代繁衍,谢家传承着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几代后,谢氏在南社站稳了脚跟。到了明朝中叶,谢家更加兴旺,成了南社的第一大姓。

南社人崇文尚教,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举人和29个秀才,其中谢遇奇为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官至副官。时新疆战乱,谢遇奇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后来被封为建威将军。

南社村是一个以汉族居民为主的传统古村落,宗法文化宗教礼法十分深厚。在南社村的明清建筑群中,各类祠堂成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典型的封建制度下,血缘和姓氏成为维系和管理村落的重要纽带,而供奉着同一血缘姓氏的祖宗祠堂就成为这种宗法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www.xing528.com)

宗法文化中凭血缘关系按纵向为祖,横向为宗。区分嫡庶、长幼尊卑,等级分明。祠堂以祖祠(祖庙)、大宗祠、宗祠、公祠(又称支祠或房祠)、家祠(家庙)为序列;以族谱为记录,记载同一血缘房派的祖宗世系、生平、重大事件等。在南社村,这种宗法文化在南社的祠堂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按氏族分,南社的明清祠堂可分为谢氏祠堂、麦氏祠堂、卫氏祠堂,总共有36座。经过历史的沧桑变迁,5座谢氏祠堂和1座卫氏祠堂已经损毁。南社村目前现存有30座祠堂,其中19座保存较好,6座保存一般,还有5座保存较差。而这30座祠堂中除了1座麦氏宗祠外,其余29座均为谢氏祠堂。谢氏祠堂的数量占现存祠堂总数96.6%。谢氏祠堂数量之多,反映了南社村是一个以谢氏血缘为主的村落。

除了名目繁多的宗派祠堂建筑,南社村的宗派礼法也相当丰富,这对研究明清时期岭南的民俗风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譬如在南社村中允许预放神主牌位,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在祠堂的神龛里除了供奉已经仙逝的历代先祖的神主牌外,还放着健在老人的牌位,有所不同的是,健在老人的牌位用红绸布蒙着。这些牌位只有当这位老人和他妻子过世后,才能把红绸布解开,露出第几世祖显考某某公和显妣某氏的神位。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健在的人都可以在祠堂放置牌位的,只有在家族里面辈分高,并享有较高声望的人才有这个资格。

在南社村,无论你走进谁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厅里摆放的供品,以及供桌上方悬挂的先人的照片。不仅仅是节日、初一、十五,平日里的每一天,早起村民便会拿出新鲜的水果糕点,摆放整齐,向先人叩拜。敬奉先人的同时,也祈求先人保佑家人事事顺遂,平平安安。

此外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成人礼以及婚庆习俗,颇具地方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