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递村最鼎盛的清代乾嘉年间,全村有600多座宅院,99条巷子,90多口井,人口近万,时有“三千烟灶九千丁”之说,民谚也有“西递村好似安乐宫”的说法。前边溪、后边溪,从村东贯入村西,在村南“会源桥”两溪相聚,再折向西,又与自北入村的金溪在村西头“梧庚桥”汇合,继续向西流去。整个村落以一条东西纵向的街道(俗称西递街)和两条沿着溪流的纵向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以东西向为主,往南北向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青山、绿水等自然环境与灵巧变化的村落空间、厚重淡雅的建筑色调近乎完美地协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而也形成西递村所具有的典型的皖南乡村风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八景”,《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载有“西川八景”和“西递八景”。
西递村有许多非常出名的建筑,比如西递水口、胡文光刺史牌楼、走马楼等。
西递水口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口园林体系,有环抱桥、土地庙、观音阁、凝瑞庵、华佗庙、魁星楼、文昌阁、茶亭等名胜,石雕菩萨、香炉、石狮、石瓶等作品及诸多牌匾等文物。华佗庙前的山边有一个小窟,山上一股泉水汩汩流下,清冽甘甜,村里人如果有小病小痛,常常到这里“请仙方”,带些窟里的泉水回去喝,叫“喝仙水”。如果家中有什么大事,或者有什么疑难问题难以决断,人们往往会到关老爷那里“求签”。山下,四五座节孝牌坊排列着,往前走二三十步,路边有个茶亭,是个直通的长方形的建筑,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色,但进出门口的门额上分别刻着“彩彻云衢”和“逸兴遄飞”几个字,都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西递水口历经900多年的兴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了“茶林中学”和“东源中学”,自然环境还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黟县文物部门从2006年开始,对西递水口园林进行修复,总投资逾1200万元。
胡文光刺史牌楼建于明朝万历戊寅六年(1578年),坐东朝西,坊基周围占地100平方米。坊高12.3米,宽9.95米,系四柱三间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用质地坚细的“黟县青”大理石构成。全坊以4根60厘米见方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上雕菱花图案。柱下有长方形柱墩4个,各高1.6米,东西长2.8米,宽80厘米。中间两柱前后雕有两对高达2.5米的倒匍石狮,作为石柱支脚,造型逼真,威猛传神。一楼月梁粗壮,刻以镂空浮雕,精美古朴,大额枋雕成五狮戏球,次间额枋雕有“凤戏牡丹”“麒麟嬉逐”“鹿鹤同春”“虎豹呈威”等图案,柱梁间都用石斗拱承托,两侧嵌以石雕镂窗。明间前后小额枋上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石匾额;二楼明间横梁西面刻有“胶州刺史”,东面刻有“荆藩首相”的斗大遒劲双钩楷书;三楼正中刻有“恩荣”两字,两旁衬以盘龙浮雕。二楼至四楼左右两侧和顶端均流檐翘角,脊头吻兽雕为鳌鱼。檐下斗拱两侧饰有圆形镂空花翅44个,4根石柱的东西两面共有12个穿榫,托着八仙、文臣、武士等12个人物雕塑,生动细腻,栩栩如生。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位于村头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商人胡贯三为迎接亲家曹振镛修建的。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在此凭栏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www.xing528.com)
走马楼
敬爱堂
敬爱堂为明经胡氏的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于是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后厅有一斗大“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上部像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后面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能敬孝长辈则为争气儿孙,反之就是返祖,退化为猴子,充分体现了“敬老尊老”“兄弟互爱”的中华美德。
追慕堂祠堂建于清朝甲寅年间(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和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堂内有李世民的功臣画像和李世民塑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