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2001年之前不存在绝对β收敛,仅存在条件β收敛;在2001年以后省际制造业既存在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这与工业省际基尼系数的倒“U”型特征对应。劳动力跨省流动是制造业出现收敛的重要原因,并且劳动力流动在不同时期对制造业收敛的作用不同,2001年以前,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制造业有促进发散的效应,2001年以后,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具有促进制造业条件β收敛的作用。区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三类要素密集度的行业结构发现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相比较慢。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仅存在促进条件β收敛的作用,对技术密集型行业既存在促进条件β收敛的作用,也存在促进绝对β收敛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省份较早地成为地区制造业的集聚地,在经济发展初期吸纳了较多的劳动力集聚,带动了东部省份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这也使发展初期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显著加大。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还会进一步吸引人口流入,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财政竞争行为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地区人口流入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的负效应凸显,由人口红利带来的工业化发展不可持续,东部地区一度出现产业转移以及“用工荒”的现象。(www.xing528.com)
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地区差距率先缩小,反映了地区间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差别。东部地区率先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的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形成部分低附加值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最终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更快增长,而东部省份面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增长放缓。不可贸易的服务业部门的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距在2012年以前依然在扩大,一方面反映的是地区间生产成本增加效应,另一方面在于东部地区的人口集聚所带来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会刺激劳动力流入地区的消费性服务业更快增长,因而,一段时期内,地区间制造业和服务业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收敛性特征。本书研究结果意味着,促进劳动力要素地区之间合理有序流动的公共支出政策可以实现区域间制造业均衡发展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