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十三五”时期,建立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应该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着手[1]。当前,中国各省财政民生性支出依然存在差距。地区间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支出差距程度不一致,地区医疗卫生支出差距存在显著缩小的趋势,而财政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科技文化支出与公共安全支出的地区差距略有缩小,财政交通运输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地区差距先缩小后扩大。
本研究发现影响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不同。首先从公共服务支出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支出对非技能劳动力的“引力”作用有限,如财政教育支出占比的提高对低技术劳动力存在滞后的拉力作用,而财政科技文化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与交通运输支出占比的提高,对低技术劳动力的迁入既存在当期的拉力作用,也具备滞后的拉力作用,但是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比的增加仅存在当期拉力效应,工资对于低技术劳动力的流入具有十分显著的“引力”作用;与低技术流动劳动力的回归结果相反的是,高技术劳动力是否迁移并不取决于地区工资水平,反而取决于地区公共服务支出的水平,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对于高技术流动劳动力既存在当期拉力效应,也存在滞后拉力效应,这说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的扩张能够持续性地吸引外地高技术劳动力流向本地。
其次从公共服务存量水平来看,地区公共服务存量水平对低技术外来劳动力不存在“引力”效应,反而基础教育与公共交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流入存在明显的“引力”作用,说明高技术劳动力的迁移不仅关注公共服务支出增量政策,还关注地区公共服务的存量水平。公共服务支出与公共服务存量吸引高技术劳动力流入并扩大高技术劳动力的集聚规模,会进一步地带动地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更多的低技术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从而间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即公共服务支出与存量规模的扩张,对地区城镇化增长具有乘数效应。(www.xing528.com)
从中国区域发展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是东部长三角地带、京津冀地带与东南沿海地带,高技术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更加看重东部地区所带来的未来就业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向东部发达省份持续净流入虽然对东部地区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会产生带动作用,但由此带来的要素区域分布不均、城镇化水平地区差距过大、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不利于中国实施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不利于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更不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当前中国东北地区已成为人才净流出区域,产业凋敝、国有经济占比过高、企业内部低效、冗余现象普遍,这与经济效率较高的东部发达省份成为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东北地区城市凋敝,而东北土地资源肥沃,若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