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流动与省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模型

劳动力流动与省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模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前文的分析中,笔者初步判断劳动力流入某一省内,由于存在初期的规模报酬递增与后期负外部性的双重影响,流动人口数量与该省内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可能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关系。下文在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区域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机制之前,首先应揭示劳动力流入后对一省内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若回归中η2的系数为负且显著,则可以认为劳动力流入与流入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确实存在倒“U”型的相关关系。

劳动力流动与省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模型

在前文的分析中,笔者初步判断劳动力流入某一省内,由于存在初期的规模报酬递增与后期负外部性的双重影响,流动人口数量与该省内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可能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关系。为了更为准确地设计实证检验模型以判断加入人口流动两次项的合理性,本章首先将劳动力流入数量与20个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加总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关系通过图6.1予以展示。在图6.1中,横轴为劳动力流入占地区年末总人口的比重(flabr),纵轴为地区实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对数值[ln(productivity)]。为了尽可能去除内生关系,本章选择的流动人口变量用1995—2000年、2000—2005年以及2005—2010年间全国各省跨省流入非本地户籍人口占人口流入地年末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量为2001年、2006年以及2011年制造业20个两位数行业加总的劳动生产率自然对数值[3]。从图6.1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的劳动力流入与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随着劳动力流入某一地区的不断增多,地区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逐渐上升,但增长率在逐渐降低[4],当达到某一峰值后,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开始递减。

下文在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区域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机制之前,首先应揭示劳动力流入后对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这一问题的计量方程的建立上本章应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如图6.1所示的这一倒“U”型相关关系,在回归方程的设计上应加入劳动力流入指标的二次项。

图6.1 中国各省流入人口占比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散点图[5](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流动人口来源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并通过统一口径处理,处理方法与本书前文一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为检验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流动生产率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是否成立,设置如下计量方程:

其中i为行业,j为地区,t为年份。ln(rprdc)ijt为t年j地区制造业i行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对数值[6],flabrjt为j地区t年流入劳动力的数量,Xijt为其他与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关的控制变量集合,具体包括:(1)资本投入[ln(k)ijt]为各省市制造业20个两位数行业的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自然对数值[7],以2000年为基期使用CPI消除了价格因素;(2)对外开放度(fdijt)为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公路密度(infjt)衡量,具体为各地区的当年公路里程数(万公里)与土地面积(平方公里)之比;(4)地区人力资本水平(hcjt),具体以该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5)uijt是残差项。若回归中η2的系数为负且显著,则可以认为劳动力流入与流入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确实存在倒“U”型的相关关系。此处使用行业×省份面板数据模型,数据期数为按照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此种方式划分的每五年为一期共三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