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扶贫大多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项目方案更加贴近当地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项目的监管和评估也更加明确。同时,社会扶贫面对当地的各种既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能够灵活制定自己的规划并采取相应措施。社会扶贫能较好地消除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明晰扶贫目标,健全问责制度,完善监督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扶贫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弥补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不足,成为提升社会扶贫实效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调动社会主体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并提升扶贫成效,关键在于理顺市场主体和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有形无形两只手协同发力。一是党政机关要转变观念,从市场主体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为社会主体参与扶贫提供便利。在扶贫中加强推介,积极运用各种慈善组织、平台组织功能,在信息传递、资源交换上起更大作用。大有大的帮法,小有小的力量,创建各类型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二是明确扶贫进程中政府和社会的行为边界和责任边界。能给社会主体做的,给予其最大的自主权并做好服务协调工作。涉及长期运营的项目,明确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定期调整或协商解决。加强社会扶贫项目资本在贫困地区的产权保护,尊重契约精神。三是加强宣传并给予社会扶贫主体更多便利条件。加强扶贫攻坚先进事迹宣传,在官方层面给予社会扶贫力量更大的精神奖励,调动其积极性。通过系列制度设计,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体享受到更多便利条件,如记入社会信用体系红名单,并在一定范围内开辟行政审批事项的绿色通道等。
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创新、实践路径各具特色,脱贫成效令人欣喜。脱贫成效显著的根源在于精准扶贫的进程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塑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道路。理念的更新拓展对发展的认识,从发展优势的来源、发展优势的实现到发展成果的分配,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引领着发展道路的动态优化。(www.xing528.com)
新发展理念在西部地区各扶贫模式中综合体现并各有侧重。打破传统狭隘的资源观念,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是发展优势的来源。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是要顺应自然环境的特点。移民搬迁是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起点。发展优势通过内生发展动力的构建实现,特色产业是载体。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交易平台,有利于形成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后发优势和产业内生优化机制,并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资金缺口和风险防范是脱贫攻坚的核心问题,通过资源的共享,政策安排弥补了金融体系在扶贫中的市场失灵。健康、教育与文化扶贫以人为本,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增强脱贫攻坚的长期动力。社会扶贫深化专业化分工,汇聚发展合力,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综观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的各种模式,创新是其总特点,改革是其内在基因。观念新、制度新、措施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是创新的根本力量。方向已定,重在落实。精准脱贫是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具体工作的落实上。在政府强力推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优势。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应围绕百姓所需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规范现行产权体系中无法完全规范的市场行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