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贫困成为精准脱贫的障碍

精神贫困成为精准脱贫的障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过程,中国前期减贫的成就,相当大部分源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造成经济脱贫后又陷入“文化贫困”的怪圈,最终形成脱贫又返贫的突出问题,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大挑战。文化扶贫同时发挥文化在惠民、富民、教民、睦民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扶贫攻坚的温度和人文关怀,形成“扶能”“扶智”“扶志”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贫困地区取得胜利提供长期战略保障。

精神贫困成为精准脱贫的障碍

扶贫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过程,中国前期减贫的成就,相当大部分源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扶贫的价值维度不断丰富、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以经济增长为重心推动国家扶贫的方式,其实并不适应复杂的扶贫形势,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也在减弱。[1]传统的文化扶贫,侧重于教育科技、场馆建设等物质投资和功能辅助性帮扶,并制订一系列可量化的脱贫标准。这种功能辅助性的文化帮扶,易让贫困地区和群体陷入“消费社会”的怪圈,造成对自我文化特性和定位的迷茫与困惑。造成经济脱贫后又陷入“文化贫困”的怪圈,最终形成脱贫又返贫的突出问题,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大挑战。[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文化扶贫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拥有完整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功能辅助性的文化帮扶,主要侧重公共服务扶贫领域的基本保障。二是内容层面的文化帮扶。这是文化扶贫的内核支撑,它通过对贫困地区自有文化的创意研发,形成具有精神和经济双重价值的社会效益,并倡导贫困群体形成一种具有文化自信与自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保障。三是文化供给与消费通道的建立。最终,文化扶贫要形成物质层面的文化帮扶和内容层面的文化帮扶自循环的生态系统,建构对接贫困地区文化供给与消费的常态化通道,实现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和真正脱贫。[3]

文化扶贫以文化设施为载体、文化产品为核心,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农村地区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档升级的精神需求,其重心在于人的转变。文化扶贫内涵丰富,具有公共性、文化性与产业性,包含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文化相关产业发展潜力挖掘转化、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先进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社会发展氛围的重新塑造等诸多方面。文化扶贫同时发挥文化在惠民、富民、教民、睦民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扶贫攻坚的温度和人文关怀,形成“扶能”“扶智”“扶志”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贫困地区取得胜利提供长期战略保障。

[1]李小云,于乐荣,齐顾波.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4):4-11.(www.xing528.com)

[2]章军杰.中国文化扶贫四十年:从专项扶贫到精准文化扶贫[J].甘肃社会科学,2019(2):52-58.

[3]章军杰.中国文化扶贫四十年:从专项扶贫到精准文化扶贫[J].甘肃社会科学,2019(2):52-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