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健康扶贫的成功实施由四大构件组成。一是如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涉及贫困群众医疗费用从哪来。二是怎样使贫困群众“看得好病”,涉及如何培养有资质、有水平的医务人员。三是怎么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方便看病”,涉及医疗设施的布局和质量提升。四是怎样达成“少生病”的目标,这是长期性任务,是健康扶贫的更高层次,涉及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升长效机制的构建。西部地区省区市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式,为实现健康扶贫四大任务做出有益探索。
1.四川“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
四川省开展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和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
(1)举措
实施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开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和核准,实现贫困患者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100%。实施“十免四补助”政策,对贫困人口实行院内会诊、一般诊疗、白内障复明手术、妇幼健康服务等10项服务免费;对手术治疗包虫病、6岁以下残疾儿童手术康复等4项服务给予对应补助。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部门按各统筹地区制定的最低档次缴费标准给予全额代缴。实施“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不缴纳住院押金。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县域内住院政策依次适用,运用报销救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予以保障,并统筹使用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予以救助。同时,严格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操守、严格实施分级诊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规范县域外重大疾病诊疗行为并完善医疗扶贫公示制度。
实施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推进贫困地区卫生人才提质增量:组织医学院校举办“民族班”“基层班”“定向班”等学历教育;通过远程培训、对口帮扶、项目支持等方式,5年内将贫困地区医务人员轮训2次,实现县、乡、村培训全覆盖。建立城市青年医师服务基层新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医院青年医师下沉到贫困地区工作,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以贫困地区乡镇为单位,积极探索建立以聘用管理、合同管理、签约服务管理为基础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队伍统筹管理体制。支持88个贫困县开展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打破绩效工资总额控制的现行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实施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提升贫困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一是加强县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发病率排名前十位、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疾病病种对应科室的临床专科建设,确保县级医院对2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率达95%。二是加快88个贫困县所辖乡镇卫生院和全省贫困村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三是实现“退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每个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通过城乡对口支援、集中治疗、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和义诊活动“四驾马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地区。在民族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大练兵行动、设备使用率提升行动和健康管理全覆盖行动,强化民族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履职尽责。
实施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让贫困群众少生病。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贫困人口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重点加强建档立卡群众中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肺结核等患者的精准健康管理;树立“治未病”理念,开展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积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预防保健等服务,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干预。加强传染病防控和卫生监测:强化贫困地区预防接种工作,做到免疫规划全覆盖,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贫困地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麻风病、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加强贫困县职业与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强化对基层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实验室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强化贫困地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将其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推进贫困地区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落实、人人负责”的工作机制。
此外,针对省内相对落后区域生育秩序混乱的情况,实施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加强重点区域按政策生育目标管理,落实按政策生育“五项制度”,并完善按政策生育基层工作基础。
(2)成效
四川省的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大行动”深入推进,建立起了覆盖因病致贫返贫群众共计63万贫困户、184万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做到精准到户、到人、到病;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代缴。2016年,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个人支付比例已控制在10%以内。“看病难”极大缓解,“看病贵”基本解决,传染病高发频发得到纠正,慢性病管理得到加强,基层建设成效显著,基层队伍增量提质,政策外生育得到遏制。
2.广西优化制度汇聚健康扶贫合力(www.xing528.com)
广西将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促进脱贫攻坚与贫困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缝对接,推动精准扶贫与现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汇成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举措
攻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因地制宜探索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能力较强的县级医院牵头,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城乡医疗机构或者专科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体”。发展面向基层和边远山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加快落实分级诊疗机制,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分配激励机制,以更好满足基层群众疾病预防、方便就医和健康护理等需求。
促进完善有效衔接机制,提升基本医疗保障能力。有效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形成协同互补保障合力。将符合条件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范围予以兜底保障,实现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鼓励和探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所需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筹措。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综合补偿后,个人自付费用仍超过10%的部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予以适当补助。[1]推进“一站式”直接结算信息化建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出院时只需缴纳其个人自付费用,其余费用在“一站式”信息系统内结算。
统筹常规非常规救治行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对贫困人口疾病的非常规救治,实行分类和靶向救治,对能够一次性治愈的实施集中救治,对需要长期治疗的开展重点救治。落实常规救治健康扶贫便民措施。定点医疗机构落实首诊负责制。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安排一定比例的扶贫病床,确保患病需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能及时住院治疗,并免除部分个人自付费用。贫困县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贫困群众签订协议后无需缴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优化门诊特殊慢性病服务。
优化基层人才培训制度,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优先扶持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基层执业医师特岗计划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落实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向贫困地区倾斜政策。重点为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免费培养1名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和2名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安排在岗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和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时间不少于2周。推广中医药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实施向贫困地区倾斜。
(2)成效
截至2019年11月,广西已有112.13万贫困患者得到诊疗服务,总救治率达到96%,其中,累计救治大病病人5.91万人。实行门诊特殊慢性病贫困患者“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全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门诊特殊慢性病卡人数达45.07万人,有效降低了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广西74家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和277家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组建医联体141个(紧密型43个)、城市医疗集团9个、专科联盟159个,县域医共体354个,覆盖全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镇卫生院参与率69.19%。[2]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均有1所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含中医院),每个乡镇均有1所公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村卫生室。通过招聘和上级医疗机构医生巡诊派驻相结合,基本实现了全自治区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均有合格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广西着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助力脱贫攻坚[EB/OL](.2017-04-28).http://gx.people.com.cn/n2/2017/0428/c179430-30110833.html.
[2]广西推进健康扶贫超百万贫困患者得到诊疗服务[EB/OL](.2019-11-18).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18/c_112524633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