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实践创新在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方面迈出坚实步伐。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充分调动了政府、信贷机构、保险机构和贫困户的积极性。贫困户内生发展能力强化,夯实了金融扶贫的基础;政府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金融扶贫成本;银行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提升了金融扶贫质效;保险公司发挥农业保险作用,给予金融扶贫强有力的保障。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的优化,提升金融扶贫参与各方的协同发展水平,重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风险补偿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是金融生态优化的关键。政府牵头补偿金融扶贫资金的风险可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维持健康循环、防范系统性风险,弥补了金融体系在扶贫攻坚中的市场失灵。风险补偿资金的来源,无论是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或是对口帮扶,都是对贫困群众的无偿转移。正是这笔转移支付,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改变其在资源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贫困群众获得相对平等的资金融通机会,重新获得因贫困现状而被剥夺的发展权利。相对于财政扶贫,金融扶贫对贫困群众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一是金融扶贫侧重对贫困群众生产资料的补充,优化内生发展基础。二是贫困群众通过正规的金融体系融资,实际资金使用成本更低。三是金融产品的条款设计鼓励生产方式向适度规模化转变,探索由信贷资金向资本、债权向股权的转变,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是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推动贫困地区市场经济意识的建立,贫困群众作为资金的需求方,能够更有尊严地参与经济活动,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来消除贫困。
金融扶贫形式多样,在我国的精准扶贫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证监会开辟贫困地区“IPO绿色通道”,全国贫困地区企业IPO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1],是引导资本流向贫困地区并做实产业的重磅利器。截至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130余家企业位于贫困地区,7家公司发布IPO辅导公告。保险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12月末,农业保险为全国2.13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24%;支付赔款334.49亿元,增长11.79%;4737.14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增长23.92%。[2]截至2019年3月,以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扶贫金融债为代表,每年超过万亿金融资金投向贫困地区和与脱贫攻坚直接相关的项目。对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以基准利率放贷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累计发放贷款5500亿元。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机构发放了1000多亿元中长期贷款。[3]
[1]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证监会公告〔2016〕(19号))[R].2016-09-12.(www.xing528.com)
[2]保监会新年定调强监管将重点整顿哪些乱象[EB/OL](.2018-01-26).www.xinhuanet.com/finance/2018-01/26/c_129800137.htm.
[3]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答记者问[EB/OL](.2019-03-07).http://tv.cctv.com/2019/03/07/VIDEc15v27gtQq66sT5ysdtG190307.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