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历程与工作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历程与工作原则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长期工作经验提炼出的工作原则,有效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成效。易地扶贫搬迁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推广。[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历程与工作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在中国的实践时间长、范围广,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之一。基于长期工作经验提炼出的工作原则,有效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成效。

1.易地扶贫搬迁的发展历程

易地扶贫搬迁原称异地扶贫搬迁或自愿移民搬迁,2007年“十一五”规划将其正式定名为易地扶贫搬迁。我国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针对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等地区[1]严重干旱缺水和当地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我国试行移民搬迁。“三西吊庄移民扶贫”是全国第一个包含搬迁在内的开发式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启了搬迁扶贫的先河。随后,因为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或大型工程项目的修建,全国各地陆续实施了多个易地搬迁项目。易地搬迁这种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的生存问题,具有生态保护和脱贫的双重功效。

易地扶贫搬迁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推广。2001年国家决定在内蒙古、贵州、云南、宁夏4省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随后又扩大至全国17个省区市,将其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是把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彻底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生存问题。这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扶贫工作需要的有效扶贫手段。[2]2001—2015年,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支持680多万贫困群众完成搬迁。[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易地搬迁扶贫是“五个一批”的重要构成。后续该方法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顶层规划中。2015年全国还有约1000万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5年时间分步完成搬迁工作,使这1000万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2.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原则(www.xing528.com)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要求,易地扶贫搬迁遵循以下工作原则。一是群众自愿,资源聚合。各级政府是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防止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名搞“运动式”搬迁。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动员政府、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二是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于自愿一同搬迁的非贫困户,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上,国家政策一视同仁,但在安置房的建设上需自筹资金予以解决,严格把握对象精准的“界线”。三是保障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建设面积严格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在分配的宅基地上预留续建空间,由贫困户自主决定后续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在未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举债扩建,以托住搬迁不举债的“底线”。四是统筹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实行先开发后搬迁或者搬迁与开发并举,加强必要的生产性设施和必需的生活设施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扶持产业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通过发展小城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多种技能培训等途径,为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搭建广阔的平台。[4]

[1]统称为“三西”地区。

[2]王永平,袁家榆,曾凡勤,陈妮.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8(1):400.

[3]童章舜.新中国成立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成效与经验[J].中国经贸导刊,2019(19):40-43.

[4]孙永真,高春雨.新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95-140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