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扶贫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境地:如何破局?

扶贫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境地:如何破局?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和生态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并非不能打破。一方面,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为生态保护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扶贫开发若忽视环境保护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现实告诫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1]易地扶贫搬迁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流动性相对较大的特点,通过人口外迁转移赋予其新的资源禀赋。易地扶贫搬迁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扶贫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境地:如何破局?

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高发或地方病高发之地广布,经过多轮扶贫开发,余下的贫困群众贫困程度更深、分布更加零散、致贫因素更加复杂。贫困群众就地脱贫难,在于陷入了资源禀赋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以农业为主的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相互影响。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从生态系统中攫取各类自然资源(如水、土地、树木等)以维持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副作用(如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资源消耗与生态破坏等)。对于贫困群众,原住地生态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基础设施极其缺乏、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市场发育迟滞,客观环境将农业生产束缚于传统低附加值产品种植上,农民靠天吃饭,通过不断扩大开垦面积保障收成。粗放生产方式与落后生活方式叠加,进一步增加生态系统承载的压力,资源容蓄能力不断下降。贫困地区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农民收入水平低、波动大且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扶贫和生态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并非不能打破。从区域经济循环发展的更高层次上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为生态保护提供物质保障。只有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另一方面,扶贫开发若忽视环境保护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现实中,有的地区脱离自然条件搞开发,竭泽而渔,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虽然获得暂时经济收益,但长期发展基础丧失,很快重新返贫。现实告诫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1]

易地扶贫搬迁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流动性相对较大的特点,通过人口外迁转移赋予其新的资源禀赋。新环境中的生产要素组合,赋予贫困群众突破传统低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怪圈的可能性。迁出地人口数量的下降缓解了人地冲突导致的生态压力,生态系统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特色效益产品的能力得以增强。人口的相对聚居为土地适度流转和新业态的发展留出空间,通过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同时,迁入地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可显著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极大改善贫困群众的福利水平。易地扶贫搬迁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精准脱贫进程与生态系统修复相耦合。(www.xing528.com)

[1]龙迎伟.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N].人民日报,2017-10-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