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时期的扶贫战略与实践回顾

毛泽东时期的扶贫战略与实践回顾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基础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反贫困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形成了一系列反贫困思想与主张。面对国内大范围的贫困,毛泽东多次强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是造成社会贫穷与落后的总根源,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唯一的出路。可见,毛泽东认为消除贫困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毛泽东时期的扶贫战略与实践回顾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基础上,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反贫困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形成了一系列反贫困思想与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经长期战争对经济社会的严重破坏,再加上抗美援朝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全国人民处于大面积极端贫困当中。面对国内大范围的贫困,毛泽东多次强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是造成社会贫穷与落后的总根源,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唯一的出路。他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出发,把根除剥削和消除贫困贫苦作为革命的目标,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的坚定领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1956年党的八大上,他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1963年,他又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可见,毛泽东认为消除贫困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毛泽东在1955年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理念,并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具体设想:“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因此,他的反贫困政策主要从工业化和合作化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在城市,通过国有化运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公有制基础;提出了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制定了“通过发展重工业来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反贫困发展计划。二是合作化,合作化是反贫困的基本战略。在农村,通过土地改革,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推翻了土地的私有制,并逐渐形成一个三级所有的集体经济体系。“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现代化。”[3]为了把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毛泽东提出要走集体化的合作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开始指引我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他认为只有大多数农民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活。

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是“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是基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提出来的,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尽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尚未形成对贫困问题的系统认识,也没有做出专门性的政策安排,但是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减贫成效。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通过农村土地改革、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免费高等教育、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扶贫措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有劳动者进入生产体系,国民识字率大幅提高,劳动者得到大量的就业机会,获得较为平等的工资分配以及在城市中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小。(www.xing528.com)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8.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