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灌溉探讨

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灌溉探讨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适度退减灌溉面积。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计划2020年和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55%和57%,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64%和75%。

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灌溉探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要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1)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江大河治理。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包括淮河治理、黄河下游治理、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建设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

(2)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3)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4)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www.xing528.com)

(5)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

2)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1)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计划2020年和到203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分别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和3730亿立方米。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计划2020年和到203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5和0.6以上。推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适度退减灌溉面积。

(2)推广节水灌溉。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计划2020年和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55%和57%,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64%和75%。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

(3)发展雨养农业。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建设农田集雨、集雨窖等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开展粮草轮作、带状种植,推进种养结合。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扩大优质耐旱高产品种种植面积,严格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