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区域化是指各主导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某一地域或地区发生集聚,进行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的现象。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工业化的形成、交通设施的改善以及商品化程度等都是促进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布局区域化是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的发展成熟、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持续发展的适度性共同发展的结果,与劳动力素质、资源状态、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社会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种禽饲养范围,为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比较优势下的专业化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以前,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推动美国形成了南部植棉、中部产粮、东北部饲养家禽等的格局。在此之后,由于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区域化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农场的生产专业化水平。20世纪40年代,技术上和组织上的改造帮助美国农业专业化快速发展,推动当地农业专业化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深入推进了地区专业化和企业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先进的、专业化的发展。到了当代,伴随着美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内部的社会分工也更加成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早已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与美国农业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发展的新情况相适应,更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企业开始涌现,促进了美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布局状况的形成。(www.xing528.com)
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橘集中度分别达到99.9%、63%、50.7%和54%。养殖业优势区域加快发展,肉牛和肉羊优势产区地位继续巩固;奶牛优势区域涉及的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比重达到50%;东南沿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黄渤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长江中下游优质河蟹养殖区“两带一区”布局趋于稳定,大黄鱼、罗非鱼和鳗鲡集中度均已超过80%。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不断强化,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正在形成。四川省已初步形成川西“稻菜”“稻菇”轮作产业带、川西南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优质红心猕猴桃集中发展区。浙江省基本形成了沿杭州湾加工蔬菜产业区,沿海锯缘青蟹等特色水产养殖带,会稽山脉和天目山脉的香榧、山核桃等特色干果产业区,丘陵山地的杨梅、枇杷、名优茶、食用笋、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并形成了珍珠、中药材、食用菌、花卉、龟鳖、蛋鸭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云南省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花卉、中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茶叶、咖啡等特色饮料产业区,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果、药材产业区。重庆市初步形成了以涪陵、黔江为主的蚕桑产业区,以永川、荣昌为主的笋竹产业带,以九龙坡、北碚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区。安徽省形成以皖南和皖西为主的蚕茧产业区。陕西省强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秦岭北麓、渭河以南百万亩猕猴桃优势产业带,面积、产量居世界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