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误解,穿井得人教给我们的四个原因

避免误解,穿井得人教给我们的四个原因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穿井得人是个寓言故事,选自《吕氏春秋》。但是别人听了却误以为“丁汉打井得了一个人”。误解、误传、误导,往往会致命,危害极大。从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分析,至少有四方面原因。得人二字,意思表达不完整、不清晰、不恰当,很容易误解。无论何种方式方法都要尽可能周详妥帖,避开误区盲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误差。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尽可能使用恰当的语言,以免误解。

避免误解,穿井得人教给我们的四个原因

穿井得人是个寓言故事,选自《吕氏春秋》。说的是宋国有一位姓丁的汉子,因为家里没井而常常外出汲水,为此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直至后来打了一口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他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因为打井而得了一个人。”意思是因为省了劳力而多出一个人。但是别人听了却误以为“丁汉打井得了一个人”。越传越广,国都的人都在传这件事,直至宋王也听到了,就命人去查,究竟怎么回事。丁汉就说:“是得到一个劳动力,而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于是,有人就感慨: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对这个故事的解读,一般是强调应该注重调查研究,而不可轻听传言,盲目传播。

而从品牌的角度看,这是信息传播中非常典型的误解、误传、误导。首先是错误理解:得人,是真的得人,还是因为节省了劳力而相当于得人。这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连这一点也没弄清楚,就匆匆忙忙去传播,结果就必然以讹传讹,弄得大家都信以为真,直至惊动朝野各方。

品牌传播就忌讳一个“误”,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造成反效果。品牌内部沟通也忌讳一个“误”,工作指令发生误差,小则造成损失,大则贻误全局。误解、误传、误导,往往会致命,危害极大。

为何会误?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分析,至少有四方面原因。

言语上,不甚明了。得人二字,意思表达不完整、不清晰、不恰当,很容易误解。如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就容易以讹传讹。而且,语言文字中,还有同音异义的差别、口头与书面的差别、标点符号的差别、语气语调的差别、处境时空的差别、方言俗语的差别,等等,一不留神,就容易形成误解。

心态上,猎奇偏差。凡事往奇里想,往偏处编,把原本平常变成不平常。道听途说,不求甚解,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掌握奇闻趣事,添油加酱,越弄越离奇,越弄越离谱,哗众取宠,表现价值。

组织上,交接走样。层次过多,路线过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不小心,丁点走样就会逐层放大,直至面目俱非,牛头不对马嘴。(www.xing528.com)

文化上,思维差异。不同人群会有各自所习惯的思维方法、理解能力、处事原则、行为逻辑。异地异域传播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忌讳。在甲地是高兴,到乙地就可能是扫兴。

君不见,网上经常传播一些笑话。老头给儿子买房,去现场办理分期付款手续。银行业务员问:“先生,您是季付还是月付”。老头一听就发火:“我不是继父,也不是岳父,我是父亲。”于是,业务员就在申请表上给他打了个钩:一次付清。有位大妈上了空调车,投币一块钱。司机说:“两块。”大妈说:“是的,凉快。”司机说:“空调车两块。”大妈说:“空调车是凉快。”司机说:“我告诉你钱投两块。”大妈说:“我觉得后头人少,更凉快。”笑翻了一车人。

所以,无论内部传递、外部传播,还是相互间沟通,都得防范走样、避免走样,尽可能减少走样。而一切的关键,在于熟悉人、了解人。既熟悉人的优点,也熟悉人的弱点和缺点;既熟悉信息传递的高速与有效,也熟悉信息传递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偏差与误解。信息传播过程就是与这些偏差和误解作无情斗争的过程。无论何种方式方法都要尽可能周详妥帖,避开误区盲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误差。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尽可能使用恰当的语言,以免误解。我们提倡使用:明白的语言,不必猜谜,直截了当;规范的语言,统一简明,公认规定;适用的语言,心领神会,不会异义;详尽的语言,多说一句,避免曲解;直接的语言,精简环节,减少误差。

在心态上,则力求朴实无华、明白无误,杜绝哗众取宠、猎奇斗艳。任何创新创意都以准确为根基,以明白为尺度,以清晰为目标。如果信息表达只是求奇、求新、求惊,而不求清晰、准确、完整、无误,那真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在组织架构上,应该直线传递,避免多头传递、多层传递、多向传递。政出一门,而不可政出多门。还要有反馈、有检查,以求万无一失。

准确传递和传播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事情就得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