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需要创新创意。创意是有价的,但往往被认为是无价的,是不需要成本的。创意好像空气,虚幻无形,手抓不到,眼看不到,是不应该开价的。创意只是附带的,是实物的附从,而制作和材料才是有价的,是实实在在的,是无可厚非的。
这种想法是对无形资产、对知识产权的一种藐视和亵渎。
成语“量金买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无形资产的认识。故事说的是,西汉时,汉武帝的陈皇后因为婚后十年没有生育儿子而失宠,被打入长门宫,终日“愁闷悲思”。后来听说蜀郡成都有位司马相如,天下人都知道他善于作文,于是就奉上黄金百斤(一千两),并为他夫妇取酒,请他写文。司马相如于是写成了悲愁之辞《长门赋》。汉武帝看了之后,很受感动,为之醒悟,重新亲宠了陈皇后。这段故事,生动告诉我们创意的能量和创意的有价。
对品牌而言,创意是生命,创意是活力。某种程度,创意也是灵魂。创意似乎无形,但这无形是融入于有形之中的。创意似乎虚幻,但这虚幻是升华于实体之内的。没有创意的品牌,不仅不能打动人心,而且好比行尸走肉,是僵尸,是傀儡。正因为这样,创意应该是无价的,是不可估量的;创意又是有价的,可以有高价,更可以有天价。创意无价又有价。
据说,小米最新的那个小小的红色标志mi,花了250万元。百事可乐的标志最初酷似可口可乐,2008年请广告公司重新设计一个“笑脸”,花了100万美元。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标志就是三个黑色小方块内的BBC字母,花了180万美元。万事达信用卡标志红圆+橙圆,付费600万美元。最离谱的是英国石油公司标志,犹如小学生用万花尺画出来的圈圈,花费竟高达2.1亿美元。所有的创意应该都是有价的。
当然也有捡漏,捡到便宜货的。比如耐克标志简化为一个对勾,只花了35美元,是向一位设计学院的学生买来的。苹果标志没有花钱,是由一位创始人设计的;而在1977年苹果公司又找来一位设计师重新设计,一开始是一个苹果形状的黑白剪影,被乔布斯一口否定:“谁知道这是樱桃还是苹果”,于是把苹果logo改成彩色的,还被咬了一口,这是花了钱的。
以上这些,只是一个方面,说明创意的重要和有价。另一方面,还须指出并非任何创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的、有价的。这里有个“适用原则”。行得通,才有价;行不通,则无价。符合实际,是宝贝;不符实际,是垃圾。被人接受,价值连城;不被接受,分文不值。
因此,品牌创意既要新,又要行。实践中经常碰到三对矛盾:可想性与可行性冲突;样品与商品冲突;创意构思与生产流程冲突。(www.xing528.com)
想,可以天马行空;做,必定受制于社会认同。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公众不认可就难以生存。
做一两件样品,可以耗时费力,惟妙惟肖;但做商品就得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构思,可以高精度、高难度;但是一旦投入生产,就得接受工艺、技术、材料的制约。
很多时候,难以判断哪一边出了问题,究竟是创意出了问题,还是生产出了问题,让人左右为难。权衡的尺度就是:投入产出比、时间时效比。尤其是期望效益之比,近期投入与远期产出之比。如果权衡的结论是合理的、值得进入大生产的,就要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气概。
出色的好创意一般会得到响应、认同、接纳、传播。但是也不一定。于是,就需要品牌去沟通、去诠释、去营销。没有得到社会公众接纳和应用的创意,仍然只是纸上谈兵。
有时候,好创意难于推进,还需要从理念、体制和机制上查找原因,从根子上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功夫熊猫”正式公映,主角阿宝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国宝熊猫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人的创意。“花木兰”接着上演,明明是咱中国人的巾帼英雄,怎么又成了美国电影的主角。泱泱中国从来不缺创意元素,缺的只是促进创意的机制、氛围和力度。中国有的是设计师,也不乏上佳之作。但设计师拿出的只是作品,而不是商品。价值大打折扣或者不被认可,正是因为缺了一个中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中介,营销。而境外大牌设计师都有代理人或经纪人,懂包装,懂经销,设计师不必亲身上阵,也不必到处求人。
品牌创意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想得妙,做得到,用得好,传得广。”让我们大家一起为之努力,努力,再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