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备三顾茅庐:人才立场与政策的启示

刘备三顾茅庐:人才立场与政策的启示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一学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持有合适合理的人才立场和人才政策,可能会有所启迪。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的是公元206年冬到207年春,当时被曹操所败、屯兵新野的刘备,因离任谋士徐庶的推荐,接连三次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而刘备都予以制止。三顾茅庐是否证明了这个道理。

刘备三顾茅庐:人才立场与政策的启示

品牌发展必是因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都是重视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凝聚力量。

不过,若要引得百鸟归巢,建立精英团队,并不容易。学一学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持有合适合理的人才立场和人才政策,可能会有所启迪。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的是公元206年冬到207年春,当时被曹操所败、屯兵新野的刘备,因离任谋士徐庶的推荐,接连三次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第一次拜访,正巧诸葛亮出游去了。第二次,冒着大雪去拜访,不巧又没碰见。第三次,选了一个好日子,再去拜访。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不敢惊动他。就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则在台阶下静静站着。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路径,并盛情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以此比喻对有专长的贤人,真心诚意,一再相邀的精神和做法。

今日重读这个典故,细细品味,觉得其中有五个要点值得后来者借鉴:

一是求贤如渴。深知人才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和必要,建立对人才需求的自觉和迫切。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深知人才之关键。为了求贤相助,不仅多方打探,广觅信息,而且躬身前往,盛情相邀。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直至成功。其间若按关羽、张飞的做派,或是用绳子捆绑了来,或是一把火烧了草庐逼着他来。而刘备都予以制止。据一些考证,其实刘备请诸葛亮不止三次,而是更多次。“三”只是代表多次的意思。杜甫也有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按周汝昌先生的解读:频烦两字,就是指不止三次。

二是礼贤下士。刘备三请诸葛亮时,已是46岁,贵为皇叔,又是历经百战的一代枭雄,而诸葛亮不过是26岁的年轻人,身居乡下,并未表现出特殊才能,也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而刘备却能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登门三请,连夜请教。这是何等至诚至恳。尽管关羽、张飞等人不悦,刘备仍一再劝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乃止口。对人才如此尊重,才会有人心的呼应。(www.xing528.com)

三是推心置腹。刘备后来充分信任乃至重用诸葛亮,是建立在深入交谈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盲目所为,也不是冲动之举,而是理智和清晰的决策。刘备在屡次登门访谈中,每每与诸葛亮彻夜深谈,著名的《隆中对》就是由此而来。其中诸葛亮说道:“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种博大的政治智慧,深深感动了刘备。正是情投意合,大彻大悟,才有了之后的果断任用。

四是委以重任。尽管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亲如骨肉同胞,食则同器,寝则同床,但刘备仍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可以指挥关张之辈,可以统领三军出征。而兄弟们则不得无礼、不得违令、不得抗命。这的确属于越级提拔、越级重用。一旦确认是顶尖人才,就得敢用,并且是重用。打破世俗框框,打破资历阶梯,打破陈腐偏见,赋以位高权重,让其充分施展。如若不是,岂非把人才当作古董。敢于重用,非但需要眼力,更加需要魄力。无胆魄,人才岂会脱颖而出,长袖善舞。

五是坚信不疑。对于刘备重用诸葛亮,一开始关羽、张飞之辈是心存疑虑,不敢相信的。还常常明嘲暗讽,馋言馋语,出言不逊。可是刘备不为所动,对“小报告”一律不接受,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才有了后来的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大战、曹操兵败华容道,奠定三国鼎立的大局。乃至后续的六出祈山、屡次北伐。直至最后的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如果没有充分信任,何以攻克关隘,发挥才干。信任比任何福利更重要。

离心离德各有各原因;而聚才同心则必有共同之道。三顾茅庐是否证明了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