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人之力,成事之道

用人之力,成事之道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在人为,最早出于何处,尚未考证。事在人为的一般解释是事情要靠人去做的。事在人为的为,是倍加努力的为。事在人为,应该是有胆有识、有谋有略的作为。事在人为,就在于,人可以探知规律,可以识破规律,可以应用规律,可以运筹规律。凡做品牌的,就得有一点事在人为的豪情和气魄。事在人为,与“人算不如天算”,不相矛盾;与“计划不如变化”,不相矛盾。事在人为,是战鼓,是旗帜,是启迪,是激励。

用人之力,成事之道

事在人为,最早出于何处,尚未考证。但可见于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事在人为的一般解释是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我却以为,这样的解释略嫌简单和保守。事在人为的为,是倍加努力的为。为与力相比,多了两个点。上面一点是眼力,反映了视野、探测和认知。正中间一点是心力,反映了胸襟、气魄和胆量。事在人为,应该是有胆有识、有谋有略的作为。因而是具有科学性而非莽撞性的作为,是朝着正确方向创新开拓、奋勇前行的作为。

虽然与大自然、大宇宙相比,人只是沧海一粟,相当渺小。可是人的认知能力和作为能力却是无限的。只要登高望远,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敢于作为,积极作为,进取作为,创新作为,沟壑可变坦途,险境可变乐园,哪怕上天入地、改天换地,也是办得到的。君不见,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环球如家访,搅月也无阻。只要不懈努力,奇迹就会一个接一个创造出来。

事在人为,就在于,人可以探知规律,可以识破规律,可以应用规律,可以运筹规律。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而是可以因循规律,有所作为。主观努力一旦与客观规律相合拍,相协调,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所以,当年大庆油田的“王铁人”会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凡做品牌的,就得有一点事在人为的豪情和气魄。

事在人为,与“人算不如天算”,不相矛盾;与“计划不如变化”,不相矛盾。很多成功正是产生于努力,努力,再努力之中。即使暂时困难、挫折、变化、被动,又如何?只要认准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努力再努力,照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杀出一条血路来。

困中有为。这是困境之中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沙家浜》中,有十八位伤病员被困在芦苇荡中,与上级失去了联络,缺医少药,又逢暴雨狂风,不可谓不困难。但是,指导员郭建光说:胜利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熬过去就是光明。十八个伤病员就是十八棵青松。困境之中,就看谁更有耐力,更有恒心,更有韧劲。据说,后来就以这些伤愈的战士为骨干,这支新四军队伍扩展成为一个师,成为一支攻关克隘的劲旅,屡立战功。(www.xing528.com)

制中有为。这是规制面前再争取一下的努力。任何制度、规定或政策,总有缝隙,总有区别对待这一条。可分为一般与特殊、常规与非常规、下限与上限,等等。就是在规制范围内也要积极有为。凡是国家规定可以做的,要坚决地去做;凡是国家规定不允许做的,就要坚决不做。在社会实践中也会有许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也会有一些以往没有说过的事情,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检验。这也是按国家的要求去做。

迷中有为。这是创新试错陷于迷局之中,再尝试一下的努力。当年王林鹤试制高压电桥,前前后后失败了272次,最后终于在第273次探索中取得了成功。272次失败,多么考验人,也多么折磨人。但是不为所动,坚定不移,一次又一次尝试,终于在迷局之中看见一丝光亮。今天我们也不能在一次两次试探失败之后,就轻言放弃。因为开拓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迷惑、谜团、迷津。只有敢试、敢下水、敢探路,才可能闯出一条生路。不试,怎么知晓路在何方,通向哪里。只有试过,甚至反复试过,才会知道路就在脚下。

挫中有为。这是受到挫折之后再筹划一下的努力。一两次失败不要紧,要紧的是反思和总结,冷静和筹划。屡战屡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了屡败屡战的精神,缺了迎战强敌和各种困难的斗志。只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天下事难不倒有志人”,就能够找到新的路径,组织和实施新的谋略、新的举措和新的出发。

事在人为,是战鼓,是旗帜,是启迪,是激励。品牌应该以此来坚定信念,坚定意志,坚定目标,坚定努力。不为困境所困,不为规制所制,不为挫折所挫,不为迷茫所迷,因循着规律,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