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严建平
整理/唐建中
水库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设施,水库大坝的有效监测则是水库运行安全的保证,也是水库工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水库的监测工作由来已久,而真正统一标准实施水库监测是在1974年浙江省第一次大、中型水库观测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后,水利方面的专家综合大家的建议于1979年起草《浙江省大、中型水库观测工作暂行办法》,并由浙江省水利厅颁发。这个办法统一了观测特性、记录要求等,宁波各地均按此执行。经过几年运行,1986年,宁波市水利局召开全市水库观测工作、资料整理分析交流会,进一步就如何做好观测工作做了研究与落实。
1983年12月,我被分配到奉化水利局,负责奉化亭下水库的安全检测工作,可以说我是宁波地区水库安全监测工作时间最长的水利工作者,亲身感受到水库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奉化亭下水库是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也是奉化江流域治理规划中的一项骨干工程。水库位于浙江省奉化江干流剡江上游,距下游的国家级旅游胜地溪口镇约5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养殖、旅游、林业等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47亿立方米,总库容1.53亿立方米,为多年调节水库。工程于1978年5月动工兴建,1983年5月封孔蓄水,1985年9月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并于1992年建立水情遥测自动测报系统,1998年建立与国家防总、省防汛指挥部相连的卫星通信系统。亭下水库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延伸空间,成为2001年水利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
亭下水库为混凝土重力坝,水库除埋设变形、渗流、扬压力等常规观测设施外,还埋设了应力、应变、温度、垂线、钢筋应力等观测设施。刚建成时,亭下水库大坝的安全观测完全依靠人工加简陋的设备,但要观察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大坝的巡视检查,要查看坝顶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积水等现象;防浪墙有无开裂、挤碎、错断、倾斜等情况;迎水坡、护坡是否损坏,有无裂缝、剥落、滑动、隆起、塌坑或植物滋生等现象;近坝水面有无冒泡、变浑或漩涡等异常现象;背水坡及坝趾反滤体有无裂缝、剥落、滑动、隆起、塌坑、散浸、冒水、渗水坑或流土、管涌等现象;排水系统是否通畅,有无兽洞、蚁穴等隐患;反滤体有无异常或破坏现象;坝端上的坝体与岸坡连续处有无裂缝、错动、渗水等现象;两岸坝端区有无裂缝、滑动、崩塌、溶蚀、隆起、塌坑、异常渗水和蚁穴、兽洞等;坝趾近区有无阴湿、渗水、管涌、流土或隆起等现象,排水设施是否完好;坝端岸坡绕坝渗水是否异常,有无裂缝、滑动迹象,护坡有无隆起、塌陷或其他损坏现象;等等。另外还要进行泄洪洞、坝下涵管、输水洞巡视检查,查看进口段有无堵塞、淤积、崩塌;泄(输)水洞室(竖井)有无裂缝、渗水、空蚀等损坏现象;出口放水期水流形态、流量是否正常,停水期是否有渗水,有无堵塞、淤积、崩塌等现象;进水段有无坍塌、淤堵或其他阻水现象,流态是否正常;闸室、闸墩、边墙、溢流面、底板有无裂缝、渗水、剥落、冲刷、磨损、空蚀等现象;伸缩缝、排水孔是否完好,交通设施有无损坏及障碍。这样的检查观测一般情况下为每月一次,遇到汛期高水位、台风、地震等情况时增加次数,至少每天一次。汛期、台风期间雨水比较集中,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就得日夜盯守,提供水位数据,以确保水库安全,维护下游千家万户的平安。
观测工作不仅烦琐,而且相当辛苦,离大坝2公里有一个滑坡体,上去时要小心翼翼爬上去,这样得花去一个半小时,返回还需一个多小时,再加上观测的时间,起码一天。大家饿了就嚼点干粮,渴了就喝点水,夏天日晒,冬天风吹,有时还有蚊虫叮咬。
亭下水库大坝
观测到的数据拿到办公室后,由两位工作人员背靠背进行计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每次巡视检查均要按规定记录,如发现异常情况,除应详细记述时间、部位、险情及绘出草图,必要时还要进行测图、摄影或录像。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监测数据来不得半分马虎。
当时,我按照亭下水库实际情况,编了一首大坝安全检测要求顺口溜:“四无”——无缺测、无漏测、无不符精度、无违时;“四随”——随观测、随记录、随校核、随整理;“四定”——定人员、定测项、定仪器、定时间;“三不准”——不准涂改、不准伪造、不准凭回忆记录。这个“顺口溜”后来也成为我们亭下水库大坝安全检测的“准则”。
水库观测工作对指导水库的安全运行确实起到重要的作用。1984年底,我们在观测中发现,亭下水库距右岸坝端约8米处的坝体,在修建上坝公路的劈山施工爆破中受到震动,从坝顶直到坝底岩基处,出现了一条贯穿上下游的裂缝。从大坝迎水面看,裂缝长9米左右,最大缝宽达6米,裂缝最低处高程为84米左右,最高处在坝顶约93米处。1985年初大坝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用普通水泥砂浆对裂缝的上游坝面进行修补。但没过多久,我们又观测到裂缝,于是立即把观测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上报技术部门,技术部门立即邀请专家和施工队进行会诊,最后一致认可对大坝进行严密的处理。目前,大坝没有重新裂开,渗水现象也消失了,大坝裂缝的隐患彻底消除了。(www.xing528.com)
大坝安全观测是了解大坝工作性态的有效手段,其中位移监测是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内容,涉及混凝土重力坝在坝体挠度、坝顶水平位移、坝顶垂直位移等多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多年观测和实践,我总结出坝顶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进行观测的论据。我认为测点布置在坝顶靠近下游侧,从左到右依次编号为1—18号,每个坝段设一个测点,共18个测点,在大坝的左右两岸基岩上设置工作基点和校核基点;垂直位移的测点和工作基点与坝顶水平位移合用,采用水准测量法往返观测,并在坝顶附近设有二等水准点以备校准;围绕坝体挠度的倒垂线观测则是在河床的5号、8号、12号坝段中布置3条从坝顶贯穿至坝基的倒垂线,每条垂线在坝顶、坝中、坝基设3个测点,共9个测点,分别监测坝体相应部位的水平位移,同一坝段各部位水平位移的连线构成坝体变形的挠度曲线。
我通过把20年来的观测数据进行比对、编制,从中看出亭下水库大坝的水平位移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其次是受库水位影响。低温高水位组合,大坝易产生最大向下游方向位移,其值为1992年9月24日的6毫米,出现在左岸的4号坝段坝顶;高温低水位组合,大坝易产生最大向上游方向位移,其值为1994年7月15日的9.2毫米,出现在河床的8号坝段坝顶;坝顶垂直位移主要受温度影响,库水位影响不明显,高温季节坝顶上升,低温季节坝顶相对下沉,基本上为热胀冷缩的循环周期性变化;时效影响远小于温度和水压,且大部分呈收敛趋势,不会对坝体位移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大胆得出结论,亭下水库坝体位移基本符合混凝土重力坝的一般变形规律,没有发现坝基滑动、坝体位移持续增大等异常现象,大坝在位移方面的工作性态较为正常。
1996年,宁波市开展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对各大中型水库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研究报告,为工程安全性态论证。我们亭下水库的观测资料为全市大坝安全鉴定工作提供了宝贵数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发现现行的人工观测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又因为亭下水库很多监测设施是20世纪80年代施工和初蓄期时埋设的,并且均埋在坝体内,监测设备老化,工作效益低,测量精度不高,抗干扰能力差,损坏失效严重,修复比较困难,对现在运行期监测来说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为了提高大坝安全监测的科技含量,提高监测精度与工作效益,根据现行的大坝安全监测规范,以及大坝安全监测向自动化发展的总趋势,我向局领导提出全面实现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的思路,建议实现实时监测,对原有的必测项目进行改造:调整部分监测项目,新安装测缝计来监测坝体之间的接缝;新设坝顶引张线及静力水准仪代替视准线法,监测大坝的水平与垂直位移;采用测斜仪观测马村滑坡体,坝基扬压力及浇坝渗流采用渗压计替代人工测量水位,采用步进式垂线坐标仪替代原光学垂线坐标仪等。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些设想得到省水利水电设计院的认可和采纳。局里为此投入500余万元进行观测设施的更新和改造,摒弃了原先安放在大坝里的设施。这在宁波市是比较超前的。
新思路、新科技在亭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的实施和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步进式垂线坐标仪,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步进电机驱动光电探头作直线运行,通过传动机构和探头扫描垂线线体,测量垂线线体在X、Y轴方向的位置变化,将其转换为垂线线体位移并以数字量输出的仪器。又比如引张线,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引张线的不锈钢丝上安装电容式引张线中间极,在测点仪器底板上装有两块极板,当测点变位时极板中间极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引起两极板与中间极板间电容比值变化,测出电容比即可测定测点相对于引张线的位移。
亭下水库实现自动化观测后,从事观测工作的同志就不用经常去现场进行观测,每个月仅仅派一个同志到现场巡查一下,而且主要还是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大家坐在办公桌点开电脑,把变化的值输入到电脑里,相关的数据、分析资料就立即呈现。水库观测工作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对水库的运行状态及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为开展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提供保证和支持;利用水库观测工作,及时发现水库运行产生的异常情况,分析产生的问题和原因,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水库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利用水库观测工作,确定水库在运行时的状态、水流的变化等情况,及时做出水质问题报告,保证水库运行管理的安全性。有时,新仪器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发现异常数据,我们就得进行严密分析和现场再观测。
我觉得水库大坝观测工作,不仅要着眼经济社会建设,还要着眼于民众,要让民众放心、安心,使得水利建设成为造福民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严建平 1964年生。现为宁波市奉化区水利局工程科水工组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