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超市业态与百货店的消长:洞察背后意义

上海超市业态与百货店的消长:洞察背后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据AC尼尔森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百货商店2003年比2002年的门店数量减少了3%,月平均的销售却上升了1%,而上海百货商店月平均单店的销售额上升了5%。2001年之前,当上海的大卖场迅速发展起来,大卖场折扣百货的形式对传统的百货店冲击很大,一些传统百货店纷纷歇业了。

据AC尼尔森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百货商店2003年比2002年的门店数量减少了3%,月平均的销售却上升了1%,而上海百货商店月平均单店的销售额上升了5%。与此相比,作为现代流通渠道的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2003年比2002年门店数量增加了44%,月平均的销售额上升了18%,单店的月平均销售额则下降了18%。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 我的分析如下:

第一,全国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增长在门店数增加和销售额增加上的比率是失调的,销售额的增加大大低于门店的增加,这说明新开的门店的销售额的新店效应轰动大不如从前。

第二,全国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增长是依靠门店数的高增长比率来拉动的,说明全国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高速开店这种外延增长的模式。

第三,2003年全国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单店月平均销售额下降了18%,说明这些业态之间的竞争激烈了起来,同时也表明作为现代流通道的各种业态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核心技术,切实提高效益。

第四,零售业要从全国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增长与下降的相关数字的分析上来提高警觉,理性思考规模与效益、竞争与速度等一系列问题。

第五,上海零售业中的百货商店单店月平均销售额的上升的原因可以这样来解释:

(1)这种上升首先是现代百货商店的上升,而不是传统百货商店的上升,说明百货商店这一业态现代化转型的步伐加快了。(www.xing528.com)

(2)从整体上说上海百货商店似乎都在上升,一些以专业品牌店为主体的购物中心上升得更快一些。对这一现象,我的看法是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发生了变化。当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地发展了起来(上海现有大卖场89家、连锁超市2 000多家、便利店3 800多家),它们的竞争使得这一市场接近饱和,消费者在食品、日用品和快速消费品等方面已经从商品质量、品种的选择性、价格等方面得到基本满足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就会发展起来,而满足这种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商业主力业态目前在上海只有百货店。

(3)2001年之前,当上海的大卖场迅速发展起来,大卖场折扣百货的形式对传统的百货店冲击很大,一些传统百货店纷纷歇业了。这几年以现代百货商店为代表的百货行业开始对大卖场进行反击: 首先,在百货店中开设超市并实行错位经营;其次,运用大卖场的营销手段来与大卖场进行竞争,主要在价格和促销方式上;再次,上海的百货店在向现代百货发展的同时,注意到了一些国际性的品牌开始大众化的倾向,在时尚和大众化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这种努力使得现代百货在百货类个性化商品上对大卖场折扣百货具有了竞争优势。

(4)每一个时期都会形成一些主力业态,而其他的业态一般会瞄准主力业态的弱点进行攻击,或进行新的业态创新,整个零售业就显得精彩纷呈。当全世界的百货店都在走小型化、专业化的时候,唯有中国的百货店在继续走大型化的道路,它们正以自己为主体向现代百货发展,向主体性购物中心发展,向城市商业中心发展,向Shopping Mall发展,因为中国的零售市场有太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可以说,世界百货店的最后辉煌在中国。但百货商店由于商品的个性化等特点使得连锁经营的规模扩展速度较慢,再加上店铺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市场的发展空间没有大卖场、超级市场那样的广谱性,其在零售业中的份额将会下降,在零售业的排行榜上的排名会后移。

自评

需要自省的是,在那个年代我对百货店的发展还是那么乐观!实际上在发展的高峰期,百货店的经营方式已经预示着它必将危机重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