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佑文脉永传承——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齐易

护佑文脉永传承——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齐易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齐易,河北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音乐研究所所长,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等著作,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和非遗资深志愿者,已在雄安新区非遗普查和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等方面取得非凡成就。雄安新区成立后,我们团队主动向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请缨,承担雄安新区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齐易,河北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音乐研究所所长,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等著作,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和非遗资深志愿者,已在雄安新区非遗普查和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等方面取得非凡成就。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请你谈谈为什么进行新区非遗普查和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

齐易:雄安新区这一地域即将迎来历史性的巨变。为了给巨变前传统音乐文化样貌留下历史存照,为“文化雄安”的建设摸清本土文化资源存量,新成立的保定市非遗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众多学者组成考察团队,先后进行了新区非遗普查和音乐类非遗(包括传统器乐、戏曲、歌舞、曲艺等)的田野考察摄录,后续的研究及成果出版工作也正在积极展开。

记者:新区成立后,在非遗保护与学术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齐易:在新区成立之前,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高碑店市和雄县音乐类非遗的考察摄录研究工作(成果即将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雄安新区成立后,我们团队主动向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请缨,承担雄安新区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雄安新区管委会和三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在2017 年7—8 月圆满完成此次普查,摸清了雄安新区本土传统文化的蕴藏现状,内部印刷《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也在编写中。

在已经完成的雄安新区非遗普查及雄县音乐类非遗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决定继续完成对安新和容城两县的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我们联合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国际、国内著名学者和年轻的学术精英40 多人,在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 月完成安新、容城两县(及雄县遗漏)民间乐社、戏班、花会、说唱艺人的田野考察摄录工作,随后即进入资料后期梳理和研究文章的写作阶段。

记者:今后你们还有怎样的安排?

齐易:目前,我们掌握了雄安在非遗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来会进一步去做好后续工作。一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器乐、戏曲、歌舞、曲艺等)是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且此类传统文化非常适宜以音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继续完成安新、容城两县音乐类非遗的考察摄录研究。二是在制订工作计划和沟通联络机制,我们取得了新区管委会和三县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落实经费、组成专门接待团队接待前来考察的学者团队,保证了田野考察摄录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下一步将对考察摄录所获资料的后期制作和整理归类,撰写研究文章,随后即可进入出版阶段。(www.xing528.com)

记者: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齐易:通过我们的系列工作,为即将腾飞的雄安新区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态现状做出音像图文存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学术思考,从而为这一地域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们还试图探索出一条“地方政府负担费用,学者志愿参与研究工作,民间力量积极配合,合力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各方共享”的非遗传承保护与考察研究之路,将政府、学界、民间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合力,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记者:此次系列考察摄录工作有何特点?

齐易:借鉴影像文化人类学,用视听语言书写人类文化、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获得资料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考察、摄录和研究,出版兼具音乐民族志与学术研究成果双重属性、音像图文并茂的书籍,将其做生动的影像记录,使其更形象传神。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工作方法的运用,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并将关注的重点由音乐本体的记录投向文化持有人;学者的参与研究使出版物有了较为客观的记录和深入思考,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学理基础。新的时代催生新的文化记录方法与研究思路,及时利用这些新手段,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今后你们将怎样开展工作?

齐易:通过这次系列考察,我们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工作模式。作为一个学者应该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自有它的规律,学者的责任就是观察、分析、研究这些现象并得出理性的结论。但是作为本土学者,传统文化不是别人家的雅玩,而是自己家的祖传珍宝。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传统,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这种传统的写照。当我们有能力用自己的行动记录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时候,那是我们的荣幸,作为一个学者,担当社会责任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作者:王渊 《河北经济日报》2018年3月5日刊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