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工程
隋炀帝登上皇帝的宝座后,一反往日之状,马上开始了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腐化生活。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同时也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他办了两件大事:一是营建东都洛阳;二是开凿京杭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的春天,隋炀帝命尚书令杨素领营东京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于洛阳旧城西十八里处另建新城,称为东都。为了修建这座都城,每月征发丁夫两百万人,星夜赶修,仅用了十个月就建成了。
新营建的东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横贯城中。方圆约有七十三里。隋炀帝把旧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贾,迁到那里居住,他自己也常住洛阳,洛阳便成了政治、经济的中心。
又在洛阳城西修建显仁宫和西苑,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运送洛阳充实其中。显仁宫南接皂涧,跨洛滨,周围十余里。西苑周围两百里。苑内有称海的人工湖,海上造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岛),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分布其间,掩映生姿,穷极华丽。隋炀帝最喜乘月夜携宫女数千,跨马来游,往往弦歌达旦。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在洛阳建都客观上有利于巩固隋政权对全国的控制。但是也反映了炀帝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
隋炀帝兴建的又一巨大工程是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四段:(www.xing528.com)
第一段是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谷、洛二水相汇处)引谷(涧水)、洛水入黄河,从板渚(今河南成皋东北)引黄河水入汴;又从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引汴水以达淮河,至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这段河道主要是把旧有的浪荡渠(又名鸿沟,在成皋附近)及其下游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第二段是山阳渎。从山阳起,利用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加以疏浚扩大,引淮水至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全渠广四十步,两旁均筑御道,种柳树。沿途多置离宫别馆,在扬州建有江都宫。
第三段是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又发河北军民一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通涿郡(治蓟,今北京西南郊)。
第四段是江南运河。大业六年(610),又开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在短短的六年中,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长达四千八百多里的大运河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客观地讲,营建东都和开凿运河都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凿更是遗惠千载。问题在于炀帝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毫无节制地使用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大业四年(608)开凿永济渠为例,役使民工百余万,男丁不够用便将女人也纳入到开河大军之中。而那些唯恐不能完成使命祸及己身的各级大小官吏们,动辄对开河民工进行毒打,使得“役丁死者什四五”,以至于负责挖掘工程的相关部门运送尸体的车辆“东到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不堪重负的人们纷纷奋起反抗,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全国各地,这是隋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前人早有认识,唐代诗人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