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建设探析

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建设探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时期,盐池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隶属于三边分区。盐池县发展生产取得了突出成绩。陕甘宁边区建设厅投资5万元,另又集股自筹部分资金。在军民共同努力下,盐池的盐业生产迅速扩大,食盐产量逐年增加。▲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登记证盐池县注重文化教育事业。1944年,陕甘宁边区召开文化教育表彰大会,盐池县二区获集体特等奖。

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建设探析

四、陕甘宁边区盐池县的建设

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4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红军西征中在这里建立了红色政权。抗战时期,盐池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隶属于三边分区。

1937年7月,中共盐池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78名代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调整了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为了实行抗日民主政治,9月6日,盐池县又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县政府领导,成立了县参议会。原来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一律改为抗日民主政府,基本上完成了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1941年秋,根据中共中央边区中央局提出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要求,进行了乡级政权的选举,并在此基础上,由县参议会选举县长和县政府委员会。其中共产党员5人,国民党员2人,无党派者6人。次年3月,又对县参议会和县政府委员会进行了改选,将这些机构中超过三分之一比例的共产党员退出,由党外人士补充,实现了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方针。1945年8月,全县进行第二次边区和县、乡三级选举,进一步完善了县政权的民主性质,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2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盐池县委书记李维钧、县长孙璞赴延安参加整风。盐池县集中领导干部学习整风运动文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1943年夏,盐池县整风运动进入高潮。干部半天工作,半天参加整风,组织批判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但受到“左”倾影响,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1943年8月,毛泽东指示要纠正“左”的错误,盐池县委对整风案件做了甄别,巩固了整风运动的成果。

抗战期间,宁夏马鸿逵部和伊盟蒙古兵经常骚扰盐池县,制造纠纷和摩擦。中共盐池县委县政府进行反摩擦斗争,在各区建立统战委员会,组织群众击退马部和蒙古兵的侵扰。1942年建立了盐池骑兵游击队,后来扩编为骑兵团。在交界地抗击蒋马部队,打击清乡团和土匪,保卫了边区政权和人民生命财产。

盐池县发展生产取得了突出成绩。盐池县首先改进了劳动组织。1936年出现了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到1939年,全县劳动互助社发展到26个,分为210个互助小组;义务耕田队26个,128个小组;妇女生产小组133个;还有挖甘草小组66个。同时还对一些好逸恶劳分子进行思想改造,鼓励戒食大烟,使他们参加生产,自食其力。

大生产运动中,盐池县大力垦荒,增加耕地。政府帮助解决劳动力,并发放救济粮款、调剂籽种,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县、区、乡成立春耕、夏耕、秋收委员会,组织男女老少参加生产。据统计,1939年全县开荒2.24万亩。1942年开荒6.48万亩,1943年开荒11.98万亩。1945年的耕地面积比1938年增加了2倍多。[92]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盐池县党政府机关、学校、部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他们垦荒种地,打井取水,打湖捞盐,加工面粉,养殖烧砖,既实现了自给自足,又密切了干群、军民关系。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盐池县克服各种困难,大力举办工、商事业。盐池县盛产皮毛,1941年参议会议长靳体元等倡议设立毛纺厂。陕甘宁边区建设厅投资5万元,另又集股自筹部分资金。延安团结工厂派来3名技工,又支援3架机器,县政府拨出房屋一处作为厂房。工厂定名为元华毛织工厂。1942年2月,该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栽绒毯,当年赢利21.9万元,取得了极大效益。此后,元华工厂不断扩大规模,除生产地毯、军用毯、毛布、毛毡、被套、二毛皮衣等产品外,还兼营畜牧、农场、运输、消费合作社等多种业务。其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还运往国统区,换取布匹、粮食等商品。

元华的成就有力地鼓舞了各界的生产积极性。城区妇女学习纺毛线,八路军警三旅第八团还把脚踏纺车和操作技术向妇女推广,吸引了妇女参加生产活动。盐池手工业者也大力从事皮毛加工。1944年,全县有皮坊81家,毡房21家。其他如木业、铁业、油房、磨坊等手工业亦不断发展。在军民共同努力下,盐池的盐业生产迅速扩大,食盐产量逐年增加。1939年全县外销盐19万驮(每驮约合150斤),1943年增至38.8万驮。

生产发展促进了盐池商业发展。县政府一方面壮大公营和集体商业,限制私营商业非法牟取暴利,稳定市场,另一方面尊重和保护私营工商业者的权利和利益,并引导他们向集体合作的方向发展。

▲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登记证

盐池县注重文化教育事业。这里的教育本来十分落后,民国至1936年全县小学毕业生累计仅有50多人,而且所修课程也是国文、修身、四书等,没有多少近代化教学内容。为改变这种状况,盐池县在抗战时期一面举办公立小学,同时号召社会设立民办学校。陕甘宁边区政府也从鲁迅师范派来一批毕业生到盐池各学校任教。另外,盐池县还大力开展社会教育,派文化干部赴各区乡宣传动员,办起冬学、夜校、识字班、读报组、民教馆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教育组织。1944年,陕甘宁边区召开文化教育表彰大会,盐池县二区获集体特等奖。

盐池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安定,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与马鸿逵统治下的地区抓兵、抢钱、人民生活困苦形成鲜明对比,马统区的回汉农民不断逃往盐池、定边。宁夏人民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贫苦人民解放的希望。

【注释】

[1]范长江:《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载《傅作义生平》第20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华民国资料丛稿》第五册第16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3]《马少云回忆录》第244页。

[4]《马少云回忆录》第244页。

[5]《边事研究》第3卷第6期。

[6]马培清:《伪三十五师在陇东阻击红军纪实》,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

[7]马培清:《伪三十五师在陇东阻击红军纪实》,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

[8]1936年12月15日南京《中央日报》。

[9]《马少云回忆录》第236~237页。

[10]王绥之:《忆述包头被日寇侵占前后》,载《河东文史》第3辑。

[11]《马少云回忆录》第425页。

[12]《黄炎培日记》,载《国民资料选刊》。

[13]《谢觉哉同志手稿选载》,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

[14]徐梦麟:《“宁夏留平学生会”始末》,载《宁夏文史》第1辑。

[15]苏复涛:《宁夏留平学生在“一二·九”运动前后参加爱国活动的片断回忆》,载《宁夏文史》第1辑。

[16]胡明山:《抗战中的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载《宁夏文史资料》第15辑。

[17]《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六册。

[18]王五典:《国民党八十一军绥西抗战的回忆》,载《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9]王五典:《国民党八十一军绥西抗战的回忆》,载《宁夏三马》第103~106页。

[20]韩哲生:《马鸿宾指挥的伊克昭盟之战》,载《宁夏三马》第108~110页。

[21]《宁夏交通史》第159~160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二十一年宁夏之交通》,载《交通杂志》第1卷第5期。

[23]《道路月刊》第40卷第3号。

[24]1936年《宁夏省建设汇刊》。

[25]《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51页。

[26]彭德昌:《慈禧专用电机到宁夏》,载《宁夏文史资料》第17辑。

[27]《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205页。

[28]《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207页。

[29]《宁夏战时工业》。

[30]《十年来宁夏省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77~178页。

[31]《宁夏战时工业》。

[32]《宁夏战时工业》。

[33]《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66页。

[34]《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67~172页。

[35]《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67~172页。

[36]《宁夏战时工业》。

[37]《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99页。

[38]纪坤:《宁夏第一个机器工厂的变迁》,载《宁夏文史资料》第17辑。

[39]董万鹏:《宁夏印刷局》,载《宁夏文史资料》第17辑。(www.xing528.com)

[40]詹国义:《大武口光华陶瓷厂》,载《宁夏文史资料》第17辑。

[41]纪坤:《宁夏第一个机器工厂的变迁》,载《宁夏文史资料》第17辑。

[42]《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98页。

[43]《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198页。

[44]《宁夏省建设厅汇刊》1935年7月行政报告,第11页。

[45]《宁夏省建设厅汇刊》1935午7月行政报告,第31页。

[46]《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223页。

[47]崔岐:《宁夏炼铁事业》(一)。

[48]崔岐:《宁夏炼铁事业》(一)。

[49]崔岐:《宁夏炼铁事业》(一)。

[50]崔岐:《宁夏炼铁事业》(一)。

[51]崔岐:《宁夏炼铁事业》(二)。

[52]崔岐:《宁夏炼铁事业》(二)。

[53]《宁夏省农政七年》第10页。

[54]《宁夏省建设汇刊》第55~57页。

[55]《宁夏省建设汇刊》第55~57页。

[56]《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296页。

[57]《宁夏省建设汇刊》第59~60页。

[58]《宁夏省农政七年》第133页。

[59]《宁夏省农政七年》第133页。

[60]《宁夏省农政七年》第133~134页。

[61]《宁夏省农政七年》第133~134页。

[62]《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第308页。

[63]《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筑篇”第403页。

[64]《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筑篇”第5~6页。

[65]《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筑篇”第4~5页。

[66]《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筑篇”第6页。

[67]《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筑篇”第38页。

[68]刘柏石:《“云亭”渠》手稿,稿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

[69]《宁夏省农政七年》第31页。

[70]《宁夏省农政七年》第3l~32页。

[71]《宁夏省农政七年》第168页。

[72]《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六册“地政篇”,第12页。

[73]《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一册“总类篇”。

[74]张寄亚等:《马鸿逵在宁夏》,载《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

[75]马辰:《宁夏伊斯兰教名人马元章轶事》,载《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

[76]《甘肃海原等县回民历次变乱真象》,转引自李荣珍《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海固回民起义》,载《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2月刊。

[77]谢生忠等:《海固回民1938~1941年三次起义始末》,载《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1~2期。

[78]《海固起义采访调查资料汇编》,宁夏大学采访编印。

[79]《海固起义采访调查资料汇编》,宁夏大学采访编印。

[80]《海固起义采访调查资料汇编》,宁夏大学采访编印。

[81]马辰:《西海固三次回民起义经过》,载《宁夏文史资料》第9辑。

[82]《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令部给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的电报》,见《海固回民起义与回民骑兵团》第36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3]《海固回民三次武装起义》,载《海固回民起义与回民骑兵团》第7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版。

[84]谢生忠等:《海固回民1938~1941年三次起义始末》,《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1~2期。

[85]《海固回民三次武装起义》,载《海固回民起义与回民骑兵团》第1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6]谢生忠等:《海固回民1938~1941年三次起义始末》,载《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1~2期。

[87]甘肃省党部:《海固事迹调查专报》,载《海固回民起义与回民骑兵团》第406页。

[88]郭振伦:《中共宁夏党史简明教程》第99~10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9]郭振伦:《中共宁夏党史简明教程》第105页。

[90]陕西、宁夏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崔景岳》第3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1]陕西、宁夏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崔景岳》第42~43页。

[92]中共宁夏组织史资料编辑组:《中共宁夏地方史简编》第17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