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固地区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分析

海固地区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清代中叶以来,海固地区的回族为争取民族自主进行过多次斗争,富有反抗的斗争精神。这些工事的修筑给海固地区人民带来极为沉重的劳役负担。海固地区推行所谓“月儿款”,以月计时,征求无厌。海固地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民族矛盾直接引发了回民的斗争,而阶级矛盾则是导致起义的深层力量。

海固地区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海固地区的社会矛盾

海固地区是回族聚居之地,1929年宁夏建省之后,这里仍归甘肃省管辖。自清代中叶以来,海固地区的回族为争取民族自主进行过多次斗争,富有反抗的斗争精神。清末同治年间的回族反清斗争被镇压后,回族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派遭到沉重打击。第五代教主马化龙家族成员或被屠杀,或被充军流放。哲赫忍耶宗教事业陷于停顿。该派创始人马明心之后马元章以振兴教务自任,提出“回汉团结和睦,进行和平复教”[75]的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哲赫忍耶派得到了新的发展,使海固回民联为一体,易于团结和斗争。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区,向广大回族宣传共产党民族平等的政策和革命道理,深深地启发了回民的思想。1936年,红军西征,在回族区域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在同心建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使海固地区广大回族受到巨大鼓舞。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强大的边区的存在,对毗邻的海固回民在精神上起着支持作用。

海固地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当地居民“人口孳生,生活困难……每自艾怨,遂不惜铤而走险”[76]。回族群众历经各派军阀的盘剥,生计异常艰难。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打着抗战旗号加紧压榨人民。由于这里与边区相邻,国民党积极进行反共活动,采取隔离封锁边区的反动措施,在陇东一带修筑五道由沟墙和堡垒构成的封锁线。这些工事的修筑给海固地区人民带来极为沉重的劳役负担。

海固地区的封建剥削也十分沉重,地主占有耕地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大量农民破产,不得不靠扛长工、打短工为生。[77]土地集中造成地租加重和高利贷盛行。海原沙沟、白崖一带,农民租佃地主土地每亩须交地租1斗,相当于丰收年景产量的一半。而这里灾年频繁,好景难求,往往一年收成不足以交租。[78]在这种情况下,高利贷乘虚而入,以低价预买家畜和口粮。回汉农民因此而破产者连绵不绝。

国民党甘肃政府不顾百姓死活,大肆聚敛财富。他们巧立名目,苛捐杂税有增无减。1938年《固原县志》记载的捐税有25项,实际征收的项目远不止此。海固地区推行所谓“月儿款”,以月计时,征求无厌。各级官员胥吏在征税之中上下其手,贪污中饱,对交不起捐粮的农民严刑拷打。(www.xing528.com)

国民党借抗日之名,大力扩充军队。甘肃省规定海固地区每保除每年抽拔3个兵外,还要出“月儿兵”、“轮训兵”及壮丁差役。如无人应征,则每兵征收200元。[79]频繁的征调,致使农民耕作失时,劳力缺乏。兵款代役更使得大批农民倾家荡产。

海固人民遭受上述种种剥削压迫,生产日益萎缩,生活难以维持,陷入衣食无继,走投无路的境地。悲惨的命运迫使他们走向反抗,他们喊出“宁肯打死在镇上,也不被逼死在炕上”的呼声。[80]反抗现实成为海固人民的迫切要求。

1937年至1938年,海固地区连续遭灾歉收,赤地遍野,民生凋敝,阶级矛盾激化。因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歧视,国民党统治者视回民为祸水,采取极力防范回民的政策。1937年海原县政府将回民聚集的大寨乡(即沙沟、白崖一带)改名为“安化乡”,要“加强教化”。次年在修改《海原县志》时竟把“回”字改为“img217”,公开侮辱回族。这激起了广大回民的极大愤慨,他们联名上告海原县县长贾从城,质问其“居心何在”?指出“如不及早收回成命,改正错误,全体回民决不甘休”。[81]同时“回民壮丁被征入伍者分发各部队后,营中不良官兵歧视回民,常以调笑态度迫食猪肉(回民禁忌)。因此,有少数回民潜回原籍,向教长信口传播,夸大其词,由近及远,群情大哗”[82]。这条出自国民党政府之手的材料,足以证明国民党军政普遍存在着歧视回民的现象。

民族矛盾促使回民群情激愤。海原县长贾从城进一步采取强制措施,企图镇压回民的不满情绪。他率领100多名常备队到大寨乡捕捉抗议群众,叫嚣“有异党、汉奸策动老回回造反”,并召开会议,对回民虚声恫吓,拷打反抗的回民。

海固地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民族矛盾直接引发了回民的斗争,而阶级矛盾则是导致起义的深层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